Olevel 实用文写作复习(Olevel paper 1 revision notes)

私人电邮的格式:

发件人:
收件人:
日期: xxxx年xx月xx日
主题: 回复:
X X :     
你好!问候+写电邮的目的     
回答电邮中的第一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感想。
     首先,
     其次,
     最后,     
过渡句。(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该如何xxxx/为了xxx,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    
  第二,     
第三,
     (结尾)好了,时间不早了。我就先写到这里。(希望我的建议对你有帮助)期待你的回复!
     祝好!
X X  

注意事项:

1,如果对方担心什么事情,自己需要安慰对方。如果对方有高兴的事情,自己需要表达祝贺。

2,仔细读题,找到原电邮中是相让自己分享经验还是提供看法。

3,主题:回复:xxxx(照抄原主题,但一定要加“回复”)

4,“祝好!”前空两格,名字前不需要空格。

5,日期不可以早于题目电邮中的日期。

公务电邮的格式:

发件人:
收件人:
日期: xxxx年xx月xx日
主题: 投诉xxxx/反映xxx的问题
姓氏+职称(比如:王校长/刘经理/李部长/吴局长):
     您好!自我介绍+写电邮的目的(我是……的学生/……的居民,XXX,特致此函是为了……)
     描述事情的具体情况。
     (解释这个事情/现象会造成哪些结果。)
     首先,
     其次,
     最后,
     过渡句。(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该如何解决xxxx问题/为了解决xxx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
     第二,
     第三,
     (结尾)素闻您向来从善如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民众的生活……,希望您能考虑我的建议,早日解决……的问题。谢谢!
X X X 启  

注意事项:

1,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投诉xxxx/表扬xxxx/反映xxxxx

2,对对方要称呼“您”,对对方的机构要加“贵”字,例如:贵校/贵局

3,如果是表扬电邮,那么要把第二部分(解释这个事情/现象会造成哪些结果。)改为为什么值得表扬

4,结尾部分的恭维话要根据对方的身份来恭维不同的内容。如果是关于学生的品德,就可以写: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如果是环保话题,就可以写:在打造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方面不遗余力。

5,最后署名一定是写全名,名字前面不需要空格。名字和“启”之间不需要空格。

Advertisement

文学常识积累(三)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II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非常厚实,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肚量也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

2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药虽然是苦的,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行动有好处。

2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以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2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这样对待,那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不想做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

24,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慢慢说,而行动要敏捷果断。

25,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挑山工》 — 冯骥才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盖会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黝黝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中文版 & 英文版 《出师表》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白话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文学常识积累(二)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I

10,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书读得多了,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

12,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

大海不拒绝其他的水流,才能成就它的广阔;高山不拒绝任何山石土块,才能成就它的巍峨。

13,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没有一步半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1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5,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6,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光阴,永远一事无成。

17,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18, (qi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断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用绳子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也会断;水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也会被击穿。

文学常识积累(一)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接近朱砂容易变红,接近墨容易变黑。比喻跟什么人学什么,强调客观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2,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进黑土里,也会变得跟土一样黑。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跟他有一样的错误。

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5,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会后退。

6,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7,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用功努力读书,等一头白发老了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勤奋学习。

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由于玩乐嬉戏而荒废。

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便而败坏。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如何判断比喻句

有同学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们小学阶段重点要认识明喻。在比喻句中一般称被比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比如:“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句子的本体是“晚霞”,喻体是“鸡冠花”,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相似的地方:颜色相同,都是红色;形状也相似。联系晚霞和鸡冠花的词“像”就是比喻词。又如:“燕山月似钩”,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弯钩,主要是样子相似,“似”就是连接本体“月”与喻体“钩”的比喻词。再如:太阳仿佛是大火球。句子中“仿佛”就是连接本体“太阳”与喻体“大火球”的比喻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没有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有没有两种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没有的,不是比喻句。例如:“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句子中虽然有“仿佛”,但不是比喻句,因为缺少喻体,“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是具体描写“天河”显得很清楚的程度的,它跟“天河”没有比喻关系。
比喻,通俗的讲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一定都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不正确的。有的带“像” “似”“仿佛”等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就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一、 要认识比喻句的构成
一般的比喻句都有三部分构成,即一部分是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另一部分是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做喻体,它们都是联想到的事物;还有一部分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犹如”“好像”“仿佛”“……似的”“……一样……”等。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比喻句,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常常以“甲像乙”的格式出现,“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像”“好像”“似的”“像……一样”等,这样的比喻句比较容易判断。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把“长城”比作“长龙”)再如,露似真珠月似弓。暗喻即暗暗的打比方,“暗喻”比喻关系含蓄而不太明显,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是”“成为”“变成”等,而不是“像”、“好像”之类的比较明显的比喻词,因此不细心去想,就不容易判断出是比喻句。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再如,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二、要看作比较的两种事物是否不同类。
比喻句必须具有两种事物作对比,即必须有本体、喻体。但是,光具有两种事物还不能算是比喻,还必须看本体和喻体是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如果是不同类的事物,那这个句子就是比喻句;如果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作比较,那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不要把句中带有“像”“似”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例如:我要像他那样,热心为大家服务。这 1
句话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我”和“他”是同类事物,就不能构成比喻。例如:小红长得像妈妈。这句话也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小红”和“妈妈”是同类事物,也不能构成比喻。
三、不要把句中带有“像”、“好像”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比如:
1、表示举例:如:(1)像你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活儿,走起路来晃悠!
如:(2)“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2、表示猜测:如:(1)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如:(2)我听到背后好像有人在叫我。
如:(3)年轻的妈妈拍着自己的孩子,嘴轻轻地动着,好像在对孩子说些什么。
3、 表示联想:如:(1)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如:(2 )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4、表示感觉:如:(1)小孩看见了军官,立刻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好像突然长高了几厘米似的。
5、表示比较:如:(1)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如:(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注意这里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所以此句不是比喻句,这里只是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如:(3)我一定像以前一样地用功。
6、表示夸张:如:(1)锦上织的花草鸟兽,活生生的,就像真的一样。
如:(2)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唯一依据,要认真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我们一定要牢记: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而不是单纯地看是否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比喻词,以此来判断比喻句。 因此,我们说,带“像”“好像”“仿佛”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别比喻
一、认识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二、了解比喻句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她的脸红得像苹果。本体( ),比喻词( ),喻体( )
比喻词:像、好像、仿佛、似乎等。
三、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a、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所以不是比喻句。 b、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句中的“像”表示相貌上的比较,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
a、这个人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句中“好像”表示推测、判断,所以不是比喻句。
b、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句中的“似乎”表示推测,猜测,说明估计的不准确,不是比喻句。
3、表示联想
a、他静静地听着,好像面对着大海。
句中用“好像”引出他的联想,所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说明
a、这只狼狗有些像狼。
句中用“像”说明这只狼狗像狼这种情况,所以不是比喻句。
5、表示举例子
a、老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句中老师和妈妈是两种身份,但是都是女性,用“像”字引出我们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也可以说老师像姐姐,这里的“像”是如同,当作所以不是比喻句。
四、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http://www.wenku1.com/news/9C3A6A9D4947E034.html

《苦柚》— 尹风庭

金秋十月,故乡的柚子熟了。旅居海外的伯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南美洲回到了浮云镇。

第二天一大早,堂妹就嚷着要我陪她去买柚子。

“去,我也去”。伯父笑着说,“她没见过柚子,我也四十年没吃过柚子了,我们都得了思柚病。”

正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黄澄澄的柚子摆在街道两旁,卖的人在吆喝:

“卖柚子,好甜的柚子!”

“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

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

往前走,来到一个卖柚子的小姑娘跟前,她大约和堂妹一样年纪。红红的脸蛋上印着两个浅浅的酒窝,胸前,别着一枚中学校徽。她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盯着打开的书,看样子她早已忘了自己是卖柚子的了。

“多少钱一个?”伯父指着她那筐又大又黄的柚子问。

“一毛”。

“这么便宜”。

“今天是星期天,我帮妈妈卖柚子,她说自己家的,卖便宜点”。

“这是什么柚子?” 伯父又问。

“这叫棉花柚,个儿大,其实里面的肉不多。”姑娘合上书,郑重其事的说。

伯父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接着问:

“甜吗?”

小姑娘害羞地摇摇头:“有点苦。”

伯父有些激动:“好,我买十个!”

“十个?”小姑娘睁大眼睛望着老人,仿佛没有听清他的话。

“是十个。”

“您要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吗?”

“是的,我住在圣地亚哥,你学过地理吧,智利,在南美洲,太平洋彼岸,离这儿有一万多里呢。”

“少买一点吧。”

“为什么?”

“这种柚子确实不大好吃,苦味很浓,人们都不喜欢。”小姑娘站起身来,接着说:“再说,你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要把家乡的柚子带到外国去,应该买点好的,甜的。”

“你说得很对。”伯父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

小姑娘腼腆地笑了。

“这筐柚子,我全买下!” 伯父说着更加激动了。

我和堂妹打开旅行袋,把一筐柚子装了进去。

堂妹付完钱,伯父把一张崭新的一百元钞票塞到小姑娘手里说:“祝你幸福,好孩子!”

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一百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

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他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海外归客,同时啧啧称赞。

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回家的路上,我和堂妹提着沉甸甸的旅行袋,一边走,一边听着伯父意味深长的赞叹: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哪!

苦柚,那一袋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