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判断比喻句

有同学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们小学阶段重点要认识明喻。在比喻句中一般称被比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比如:“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句子的本体是“晚霞”,喻体是“鸡冠花”,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相似的地方:颜色相同,都是红色;形状也相似。联系晚霞和鸡冠花的词“像”就是比喻词。又如:“燕山月似钩”,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弯钩,主要是样子相似,“似”就是连接本体“月”与喻体“钩”的比喻词。再如:太阳仿佛是大火球。句子中“仿佛”就是连接本体“太阳”与喻体“大火球”的比喻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没有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有没有两种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没有的,不是比喻句。例如:“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句子中虽然有“仿佛”,但不是比喻句,因为缺少喻体,“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是具体描写“天河”显得很清楚的程度的,它跟“天河”没有比喻关系。
比喻,通俗的讲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一定都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不正确的。有的带“像” “似”“仿佛”等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就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一、 要认识比喻句的构成
一般的比喻句都有三部分构成,即一部分是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另一部分是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做喻体,它们都是联想到的事物;还有一部分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犹如”“好像”“仿佛”“……似的”“……一样……”等。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比喻句,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常常以“甲像乙”的格式出现,“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像”“好像”“似的”“像……一样”等,这样的比喻句比较容易判断。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把“长城”比作“长龙”)再如,露似真珠月似弓。暗喻即暗暗的打比方,“暗喻”比喻关系含蓄而不太明显,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是”“成为”“变成”等,而不是“像”、“好像”之类的比较明显的比喻词,因此不细心去想,就不容易判断出是比喻句。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再如,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二、要看作比较的两种事物是否不同类。
比喻句必须具有两种事物作对比,即必须有本体、喻体。但是,光具有两种事物还不能算是比喻,还必须看本体和喻体是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如果是不同类的事物,那这个句子就是比喻句;如果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作比较,那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不要把句中带有“像”“似”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例如:我要像他那样,热心为大家服务。这 1
句话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我”和“他”是同类事物,就不能构成比喻。例如:小红长得像妈妈。这句话也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小红”和“妈妈”是同类事物,也不能构成比喻。
三、不要把句中带有“像”、“好像”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比如:
1、表示举例:如:(1)像你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活儿,走起路来晃悠!
如:(2)“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2、表示猜测:如:(1)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如:(2)我听到背后好像有人在叫我。
如:(3)年轻的妈妈拍着自己的孩子,嘴轻轻地动着,好像在对孩子说些什么。
3、 表示联想:如:(1)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如:(2 )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4、表示感觉:如:(1)小孩看见了军官,立刻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好像突然长高了几厘米似的。
5、表示比较:如:(1)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如:(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注意这里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所以此句不是比喻句,这里只是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如:(3)我一定像以前一样地用功。
6、表示夸张:如:(1)锦上织的花草鸟兽,活生生的,就像真的一样。
如:(2)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唯一依据,要认真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我们一定要牢记: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而不是单纯地看是否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比喻词,以此来判断比喻句。 因此,我们说,带“像”“好像”“仿佛”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别比喻
一、认识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二、了解比喻句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她的脸红得像苹果。本体( ),比喻词( ),喻体( )
比喻词:像、好像、仿佛、似乎等。
三、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a、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所以不是比喻句。 b、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句中的“像”表示相貌上的比较,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
a、这个人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句中“好像”表示推测、判断,所以不是比喻句。
b、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句中的“似乎”表示推测,猜测,说明估计的不准确,不是比喻句。
3、表示联想
a、他静静地听着,好像面对着大海。
句中用“好像”引出他的联想,所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说明
a、这只狼狗有些像狼。
句中用“像”说明这只狼狗像狼这种情况,所以不是比喻句。
5、表示举例子
a、老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句中老师和妈妈是两种身份,但是都是女性,用“像”字引出我们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也可以说老师像姐姐,这里的“像”是如同,当作所以不是比喻句。
四、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http://www.wenku1.com/news/9C3A6A9D4947E034.html

Advertisement

常见的修辞手法 Figure of Speech in Chinese

    修辞手法在华文学习中是肯定会接触到的。学会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赏析一篇好的文章,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让学生的作文大放异彩。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把A比作B,则A为本体,B为喻体。而且A和B有相似的地方。比喻的好处是可以让被描述的对象,即本体,更加形象和生动。

例如:

多少年来,富士山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攀登。——中三快捷华文《富士山》

为什么要把富士山比喻成巨大的磁铁呢?我们知道磁铁有磁力,可以把铁制品吸引过来。而富士山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所以富士山和磁铁的共同点就是有吸引力,所以把富士山比喻成巨大的磁铁,能够把人们吸引来。
2,拟人

就是把物品当作人来写。让这个物品可以做出人的动作,表情,甚至心理活动等等。

例如:

远望富士山,它就像一个巨人,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间,召唤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中三快捷华文《富士山》

富士山是一座山。可是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昂首”(即抬着头),”立于天地之间”(站在天地之间)。富士山没有头也没有脚,所以不可能抬头,也不可能站。这里完全把富士山当作成一个人。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抬着头,一动不动得站在那里,是不是很有气概?这里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出富士山的雄伟。再看最后面”召唤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富士山没有嘴巴,不可能”召唤”别人过来。所以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富士山形容成一个高高地抬起头,稳稳得站里并且召唤别人过来。这就会让读者在脑海中有这么一个生动的场景。
3,排比

排比的特点比较突出,就是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语气相似的词组(三个或三个以上)并列出现。

例如: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城市的拥挤与匆促,只有悠闲和宁静。——中三快捷华文《乌敏岛》

“没有…没有…没有…”三个”没有..”并列构成,这就是排比句。

排比的作用是用来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因此,在演讲,议论文中会经常用到排比句。
4,夸张

用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或形象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

唯独晓敏是不大吃饼干的,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罐里的饼干,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每次休息时,我们一边嚼着饼干,一边叽叽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牢骚,而晓敏总是在一旁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饼干罐的秘密》

“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此处就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本小说不可能永远也读不完,这里只是用来说明每次当大家坐在一起吃饼干的时候,晓敏总是在读小说。次数久了,让人不得不怀疑小说是不是很长,长到永远读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