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 tiáo 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dòu kòu):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jí jī):女子15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jì),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15、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六十岁也可以用“花甲”。

17、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qī yí):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Advertisement

阅读理解中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 Tips for Rephras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理解问答中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

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1. 句子中含有成语,俗语等高级词汇,这个时候需要用更简单的词语把复杂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

 

例子:2016年CEDAR GIRL’S SECONDARY SCHOOL S4 Higher Chines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Two

然而,就和往常一样,母子俩相处往往剑拔弩张,弄得大眼瞪小眼。

这里“母子俩相处往往剑拔弩张”划线,需要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剑拔弩张”是解释的重点。这是一个成语,原意为“剑已经拔出来了,弓箭已经张开。表现出彼此的敌意或敌对行动,准备交战。后来也用来比喻形势紧张。”这时候,可以猜测,原文中的“剑拔弩张”应该指的是母子两人之间关系不融洽。再联系到原文,文章里提到母子二人老是意见不一样,经常发生争执。所以就更加确定这里的“剑拔弩张”指的是二人之间的关系紧张。那么,整句话也就可以解释为“母亲和儿子相处时,常常会关系变得紧张。”

 

遇到这类划线句子,要从词语本身的愿意出发,并联系文中的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出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这一类题目也要求学生有非常大的词汇量,以及对一些高级词汇的掌握。

2. 划线句子中出现修辞手法,用具体的名词代指抽象的事物等,需要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来。名词代指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或者具体名词背后的深意是什么。

 

例子:2016年DUNMAN HIGH HIGHER CHINESE

有人过度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羡慕那一双双翱翔于蓝天的“双翅”,渴求生活中的鲜花和掌声,有时还为之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划线句子里的重点在于“鲜花”和“掌声”,显然,这里的“鲜花”不是指各种颜色鲜艳的花朵;“掌声”也不是指“鼓掌的声音”。生活当中,鲜花和掌声是送给那些成功或者应该受到赞扬和赞美的人的。再看划线句子的前一句,“有人过度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就更加可以确定“鲜花”和“掌声”代表着成功,或者是别人的认同。“渴求”这一个词的意思也要解释出来。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非常希望获得成功和他人的认同”。

 

遇到这类划线句子,要理解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名词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总会得到一些线索。

 

3. 划线句子没有深刻含义的词汇,而是想揭示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是人生中的某一个道理。

 

这类比较少见,如果找到这类的例子,会再进行补充。

 

做这类题目,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要时,需要联系作者在文中举出的事例。

 

 

做“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的问题:

  • 不要脱离原文,解释意思时,一定要和原文联系在一起。不可以只是单纯地把字面意思说出来。
  • 没有头绪时,去划线句子的上下文找线索,总会有暗示。
  • 字数不要太过于简短,表达啰嗦,字数多不要紧,说清楚意思最重要。

文学常识积累(二)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I

10,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书读得多了,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

12,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

大海不拒绝其他的水流,才能成就它的广阔;高山不拒绝任何山石土块,才能成就它的巍峨。

13,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没有一步半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1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5,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6,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光阴,永远一事无成。

17,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18, (qi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断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用绳子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也会断;水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也会被击穿。

含有”月”的常用成语 (Idioms with “yue”)

常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长年累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披星戴月: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风花雪月:原指四时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后指内容空洞,辞藻华丽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                   与花天酒地的生活。

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比喻一种事物能把另一事物掩盖。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日月如梭:太阳和月亮像穿梭一样得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月黑风高: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

花前月下: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出自白居易《老病》”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花容月貌:形容女子如花如月般貌美。

镜花水月:镜中的花水中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闭月羞花:”闭月”指貂蝉的美貌把月亮比下去了。”羞花”指杨贵妃的容颜使得花儿害羞地低下了头。现指女子的容貌非常美丽。

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者事物而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取自俞文豹《清夜录》”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猴年马月:不知哪年哪月,也可以说是任何时候。

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峥嵘岁月:峥嵘:山势高峻奇特的样子,引申为 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月落乌啼:形容天色将明未明时的景象。取自唐朝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岁月如流:形容时光流逝得非常快,如流水之快。

What Does “Zi” Mean? 何谓“子”?

中国古代有很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子”,有的学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

古代的“子”是一种尊称,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先生,老师”的意思。用来称呼那些学问精深渊博,德高望重的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师”级别的人物。

比如,孔子,他的名字是孔丘。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万师之表”。他的言行被弟子整理成一本书,即《论语》。《论语》中“子曰”的“子”就是指孔子。

孟子,名字是孟轲。他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亚就是“第二”的意思)
所以,“子”是一种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