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写法

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写法

这里只讨论论说型材料作文,记叙文类型的材料作文不在讨论范围内。

1.举措类

材料中会介绍政府部门/机构一些新的措施,但是并不会提到这个措施的目的,作用,等。因此,学生的看法是支持/不支持,赞同/不赞同政府的举措。那么正文当中的分论点就是解释支持/不支持,赞同/不赞同的原因。建议可写可不写。建议要针对材料中的举措,怎样做能让计划更完善,或者是在实施这个计划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当态度是不支持时,最好要写建议。因为自己不支持这个举措,所以你认为该采用什么方式,就可以写出来。

 

例如:教育部将在新加坡的几所中学推行DSA“直接招生计划”。

那么先抄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假如自己支持这个计划,那么正文当中就要写出支持的三个原因,也就是这个计划的三个好处。

可以是:

1)直接招生计划能够培养学生的特长

2)直接招生计划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直接招生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

 

其他的题目,比如1)保健局让食阁提供更多健康餐品,2)学校要求学生承担清洁校园的任务,3)政府未来将在全岛推行太阳能发电。4)政府将在xx推行家庭护理计划。材料中只提供相关措施,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采取这项措施的原因,影响来作为自己的分论点。

 

2.观点类

这类材料大都包含一些词语:应该/不应该,有助于/有利于,能够,会……。有时是在上一类(举措类)的基础上,材料中增加了这类措施的作用,产生的效果。有时,是引用政府部门人员的讲话。那么材料中的内容是可以用来做分论点的。建议可写可不写。

 

例如:国家环境局会采取罚款,社会劳动等惩罚措施来减少乱丢垃圾的现象。

 

先抄材料,然后表明态度支持/不支持,赞同/不赞同。假如自己支持这个做法,那么正文中就要写明为什么采取罚款,社会劳动等惩罚措施可以减少乱丢垃圾的现象。

1)因为罚款会触及到国人的利益,因此对减少乱丢垃圾现象起到遏制作用。

2)采取义务劳动的惩罚方式可以让乱丢垃圾的国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采取义务劳动的惩罚方式也能对其他国人起到警示作用。

 

通常情况下,材料中给出的措施/作用/目的/效果可能只是一点或者两点。当措施只有一个时,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写出三点。如果措施有两个,可以针对其中一个写两点支持的原因,剩下的一个只写一点。也可以分别针对这两点各写一点,再针对两个措施写一点支持的原因/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如果想每个都写两点,也是可以的。

 

其他的题目,比如1)户外拓展训练营可以培养学生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2)家长在孩子华文学习中肩负着主要责任。3)报读其他族群母语会话班会有实际帮助。4)不同种族的国人应该对国家有强烈的归属感,才能团结合作,共同建设新加坡。5)打造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需要每一为居民的合作。6)xx部长指出,要xxxx,来xxxxx。这些都已经是一个观点/论点,所以,学生是可以直接拿来当做自己的中心论点/分论点的。

 

3.现象类

这一类材料中,没有政府的举措,也没有观点,只是报道社会当中的现象。那么学生在抄完材料时,就不可以直接用支持/不支持,赞同/不赞同来表明观点了。通常看法就是读完这则材料的感受。建议也是可写可不写。当现象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时,通常也需要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写这种不好的现象造成的影响,最后最好写一些改善这个问题的建议。

 

不好的现象

例如:据新加坡警方统计,在病毒阻断措施期间(circuit breaker),新加坡家庭暴力案件数量增长了XX%。

 

先抄材料,然后表明自己的感受。“读完这则材料,我感到非常痛心/家庭暴力案件激增,这个数字让我触目惊心/震惊.”然后稍微分析一下“家庭暴力案件增加的原因”

1)疫情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居民人心惶惶,

2)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人失业,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

3)由于阻断措施,家人一天24小时都呆在家里,这样朝夕相处容易发生摩擦。

下面就可以写家庭暴力带来的危害:

1)家庭暴力给受害者带来肉体上的伤害

2)家庭暴力让受害者遭受精神上的巨大创伤

3)家庭暴力破坏家庭和谐

写完这三点,可以加些建议来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

 

其他题目,例如:1)新加坡诈骗案数量增加xx%。 2)骨痛热病例激增。 3)数据表明越来越少的国人关心弱势群体。4)新闻数据显示,有xx%的青少年不关心新闻。5)有数据显示,xx%的青少年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校园霸凌。这类材料的看法是需要自己去概括的。正文中的分论点就是在阐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好的现象

例如: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重视家庭。

 

先抄材料,然后表明自己的感受。“这表明更多国人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正文中就要讨论为什么重视家庭这么重要/重视家庭带来哪些好处。

1)国人重视家庭,也就意味着国人重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让个人被爱与温馨所围绕。

2)国人重视家庭能够促进家庭和谐。

3)国人重视家庭能够进一步保证社区和社会的稳定。

 

其他题目,例如:1)数据表明,国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的饮食习惯。2)一项调查显示,国人阅读时间比之前增长明显。3)调查显示,有良好习惯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类的材料,也是需要自己去总结看法,论点。正文中的分论点就是解释这类好现象会带来哪些好处。

 

中立的现象

     这类现象不能说是好的,也不能说是不好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类材料可以写建议,主要是针对减少坏影响的建议。

例如: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抄完材料的时候,看法可以写“社交媒体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文可以先写好的影响,再写坏的影响,注意在好和坏两方面之间要加上过渡句或过渡段。后面可以写建议,如何正确利用社交媒体。

 

这类的其他题目,例如1)网络购物已经成为许多国人的选择。2)疫情之下,更多国人选择网络订餐。

 

4.新闻热评类

     这类材料直接选自新闻,大体内容是关于国际新闻,一些排名,称号等等。这类材料的论点也是要学生自己去总结的。正文中的分论点就是解释会有这样的排名/称号的原因。建议可以写可以不用写。

 

例如,新加坡被评为“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家”。

先抄材料,看法可以写,“我认为新加坡被评为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家,实至名归。”正文就要解释为什么新加坡适合儿童成长。

1)新加坡没有天灾人祸,十分安全

2)新加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

3)新加坡有完善的儿童保护法令。

4)新加坡有世界一流的医疗体系。

其他题目,例如:1)新加坡被评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2)新加坡被评为世界花园城市3)新加坡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在数学,阅读,科学方面,表现优异。

Advertisement

人物肖像描写佳句 Good Phrases for Describing People

1, 她那熟睡的面孔好像大理石浮雕一样,恬静、温柔,显出一种端庄纯净的美。

2, 瞧左边这个,微笑时露出两个酒窝,稚嫩的脸上浮着醉人的笑容,眼睛里透出柔和的光,宛然暖房里未经风雨的小花。

3, 他的脸庞长圆,额头上布满了一道道皱纹,两只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中。

4, 小妹那圆圆的脸蛋沐浴着霞光,红红的,好像一个红苹果,又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5, 自从我懂事起,父亲就是那样一种形象: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深深的皱纹,粗壮的身体。父亲是个送报工,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在烈日下,在狂风中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送报工,在我眼里一个普通的有些渺小,平凡的有些卑微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我曾经无数次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6, 一个矮胖的中年人走到客厅门口,容光焕发,脸胖得像一个圆球,下巴的肉往下垂着。看上去年纪不过40左右,实际上他已经是50的人了。头上没有一根白发,修理得很整齐,油光发亮,镜子似的,苍蝇飞上去也要滑下来。

7, 他是太苍老了,他的脸是瘦削的,黑黄色的。那眼角和嘴角布满了凌乱的皱纹,像一块老柏树皮;他突出的前额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皱纹,好像是被鞭子抽打出来的,他的眼睛是细小的,微黄的,他的背佝偻着,像枯枝似的手……

8, 小红长得很白净,高个儿,脸上总是泛着红晕,笑起来脸上两个浅浅的酒窝,别人都会醉到里面去。

9, 她有许多漂亮的衣服,配她匀称、矫健的身材,总那么合适,那么好看。可最新人的,还是那松软柔滑的黑发衬托下的俊秀的脸庞。当她笑起来的时候,腮旁两个浅浅的小酒窝和被睫毛遮住的隐隐发亮的眼睛,仿佛向外辉映着难以形容的柔和的光芒。

10, 在他被太阳晒黑的脸庞上,有一双炯炯有神发光的眼睛,它像两面镜子似的透亮,似乎能一下子照见我的心底。

11, 这深邃的目光,像碧天里的星星,那样明、那样亮,迸发出无限激情,流露出深深爱意,饱含着殷切希望。

12, 他有一双充满美丽的大眼睛,眼睛里包含着智慧的神奇与力量,每当你的眼神和他的碰到一起,便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他的眼睛就像一潭神圣的拥有神奇力量的湖水,美丽而又宁静。

13, 在他高高的鼻梁下边,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巴。平时总是笑嘻嘻地,要是生起气来,两只嘴唇翘的老高老高,这时大家都打趣地说:“真可以挂上两只油瓶呢!”

14, 那圆圆的小脸蛋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嘴唇薄薄的,一啸小嘴一咧,眼睛一眯,还露出一对小酒窝,着实可爱。要是谁惹他生气了,他就会瞪大眼睛,小嘴一翘。

15, 由于多年的操劳,爷爷的手背粗糙得像老松树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手心上磨出了几个厚厚的老茧。流水般的岁月无情地在他那酱紫色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他那原来是乌黑乌黑的头发和山羊胡子也变成了灰白色,只有那双眼睛一就是那么有神,尽管眼角布满了密密的鱼尾纹。

16, 树丛被拨开了,一个小孩的脑袋钻了进来,这是个男孩子,大约有12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满是灰尘,头发约有二寸多长,乱蓬蓬的,活像个鸟窝。

文学常识积累(五)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Ⅴ

  1. 知耻近乎勇。

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1. 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和别人有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轻了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长的堤坝,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1.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1. 学而不思则罔(wang,三声),思而不学则殆(dai,四声)。

只读书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只空想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没有收获。

  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城楼。唐·王之涣 《登鹳雀楼》

    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风景,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比喻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努力。

文学常识积累(四)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Ⅳ

26,言必信,行必果。

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2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就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9,小不忍,则乱大谋。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30,三思而后行。

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再去做。

31,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事做的太多了,终将自取灭亡。

3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文学常识积累(三)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II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非常厚实,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肚量也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

2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药虽然是苦的,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行动有好处。

2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以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2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这样对待,那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不想做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

24,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慢慢说,而行动要敏捷果断。

25,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文学常识积累(二)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I

10,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书读得多了,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

12,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

大海不拒绝其他的水流,才能成就它的广阔;高山不拒绝任何山石土块,才能成就它的巍峨。

13,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没有一步半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1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5,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6,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光阴,永远一事无成。

17,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18, (qi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断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9,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用绳子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也会断;水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也会被击穿。

文学常识积累(一)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接近朱砂容易变红,接近墨容易变黑。比喻跟什么人学什么,强调客观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2,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进黑土里,也会变得跟土一样黑。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跟他有一样的错误。

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5,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会后退。

6,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7,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用功努力读书,等一头白发老了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勤奋学习。

8,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由于玩乐嬉戏而荒废。

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便而败坏。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如何判断比喻句

有同学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有的带有“像”、“似”、“仿佛”的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什么是比喻句。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句就是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我们小学阶段重点要认识明喻。在比喻句中一般称被比的事物为“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比如:“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句子的本体是“晚霞”,喻体是“鸡冠花”,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相似的地方:颜色相同,都是红色;形状也相似。联系晚霞和鸡冠花的词“像”就是比喻词。又如:“燕山月似钩”,句子中把月亮比作弯钩,主要是样子相似,“似”就是连接本体“月”与喻体“钩”的比喻词。再如:太阳仿佛是大火球。句子中“仿佛”就是连接本体“太阳”与喻体“大火球”的比喻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没有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有没有两种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没有的,不是比喻句。例如:“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句子中虽然有“仿佛”,但不是比喻句,因为缺少喻体,“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是具体描写“天河”显得很清楚的程度的,它跟“天河”没有比喻关系。
比喻,通俗的讲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形象的、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描写不同质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运用这种方法写出的句子叫比喻句。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认为凡是带有“像”“似”“仿佛”这类词的句子就一定都是比喻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不正确的。有的带“像” “似”“仿佛”等词的句子是比喻句,有的则就不是。那么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
一、 要认识比喻句的构成
一般的比喻句都有三部分构成,即一部分是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另一部分是用作比喻的事物,叫做喻体,它们都是联想到的事物;还有一部分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犹如”“好像”“仿佛”“……似的”“……一样……”等。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比喻句,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常常以“甲像乙”的格式出现,“明喻”比喻关系明显,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有“像”“好像”“似的”“像……一样”等,这样的比喻句比较容易判断。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把“长城”比作“长龙”)再如,露似真珠月似弓。暗喻即暗暗的打比方,“暗喻”比喻关系含蓄而不太明显,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是”“成为”“变成”等,而不是“像”、“好像”之类的比较明显的比喻词,因此不细心去想,就不容易判断出是比喻句。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再如,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二、要看作比较的两种事物是否不同类。
比喻句必须具有两种事物作对比,即必须有本体、喻体。但是,光具有两种事物还不能算是比喻,还必须看本体和喻体是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如果是不同类的事物,那这个句子就是比喻句;如果不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作比较,那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不要把句中带有“像”“似”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例如:我要像他那样,热心为大家服务。这 1
句话就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我”和“他”是同类事物,就不能构成比喻。例如:小红长得像妈妈。这句话也不是比喻句,因为句中的“小红”和“妈妈”是同类事物,也不能构成比喻。
三、不要把句中带有“像”、“好像”等词语的句子都当做比喻句。比如:
1、表示举例:如:(1)像你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活儿,走起路来晃悠!
如:(2)“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
2、表示猜测:如:(1)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如:(2)我听到背后好像有人在叫我。
如:(3)年轻的妈妈拍着自己的孩子,嘴轻轻地动着,好像在对孩子说些什么。
3、 表示联想:如:(1)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如:(2 )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
4、表示感觉:如:(1)小孩看见了军官,立刻把身子挺得直直的,好像突然长高了几厘米似的。
5、表示比较:如:(1)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如:(2)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注意这里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所以此句不是比喻句,这里只是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如:(3)我一定像以前一样地用功。
6、表示夸张:如:(1)锦上织的花草鸟兽,活生生的,就像真的一样。
如:(2)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可见,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唯一依据,要认真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我们一定要牢记: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而不是单纯地看是否有“像”、“好像”、“仿佛”之类的比喻词,以此来判断比喻句。 因此,我们说,带“像”“好像”“仿佛”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别比喻
一、认识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二、了解比喻句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她的脸红得像苹果。本体( ),比喻词( ),喻体( )
比喻词:像、好像、仿佛、似乎等。
三、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a、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所以不是比喻句。 b、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句中的“像”表示相貌上的比较,不是比喻句。
2、表示猜测
a、这个人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句中“好像”表示推测、判断,所以不是比喻句。
b、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句中的“似乎”表示推测,猜测,说明估计的不准确,不是比喻句。
3、表示联想
a、他静静地听着,好像面对着大海。
句中用“好像”引出他的联想,所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说明
a、这只狼狗有些像狼。
句中用“像”说明这只狼狗像狼这种情况,所以不是比喻句。
5、表示举例子
a、老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句中老师和妈妈是两种身份,但是都是女性,用“像”字引出我们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也可以说老师像姐姐,这里的“像”是如同,当作所以不是比喻句。
四、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http://www.wenku1.com/news/9C3A6A9D4947E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