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华文议论文阅读理解训练——《欣赏》

⑴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⑵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⑶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⑷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⑸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⑹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⑺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⑻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⑼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⑽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⑾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⑿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在开头举了生活中哪两种常见的情景?是为了说明什么?(4)

 

 

  1. 作者认为欣赏别人有什么好处?(4)

 

 

3.第⑺⑻两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

 

 

  1. 第⑩段中说为什么说“欣赏不同于阿谀”?(2)

 

  1. 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a) 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

b)  掌声稀稀落落

 

6. 第⑾段中,作者主要是想传达什么信息? (4)

Advertisement

快捷华文阅读理解——新闻报道 (Express Chinese Reading (Multiple Choice)—— News Report

在中学快捷华文的阅读理解(选择题部分)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第一道题目,很多时候是新闻报道。从2012年的O-Level开始也是如此,包括很多学校的考试也喜欢出这种题目。这个题目通常只有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不难,关键是要掌握新闻的结构。在中学二年级开始,学生会学到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组成。

标题也就是headline,每篇报道的题目,通常文字最大,最醒目。(但是标题通常不会在阅读理解中出现)。

导语也就是新闻的第一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的信息。而且导语会大概介绍整篇新闻的重点,在讲什么事情。

主体就是从第二段到倒数第二段。补充事件的详细信息,一些细节包括原因,经过等。

结语是最后一段,起到总结,补充其他相关信息的作用。

那么在做阅读理解时,需要找新闻的主要信息,就应该直接去导语,即第一段中找。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Screen Shot 2019-07-09 at 11.31.27 PM.png

Screen Shot 2019-07-09 at 11.31.42 PM

按照上面讲到的,我们直接只看第一段。

第一段的主要信息包括:乌节路,关闭车道,扩建人行道。

所以答案选(2)

至于乌节路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到访乌节路的游客数量有没有增加,和新加坡要不要发展旅游业都是在第2、3段才提到的补充内容。尤其是不要被第一个选择诱导。

 

再看第二个例子:

Screen Shot 2019-07-10 at 9.47.57 AM

Screen Shot 2019-07-10 at 9.48.10 AM.png

我们只看第一段可以得到几个关键信息:小学生,智能手表,校内,买东西,无现金付款。

所以答案选 (1)

至于智能手表除了无现金付款还有其他哪些功能,以及有多少所小学参与了这次计划,都是在第2、3、4段中的补充说明信息。不要被迷惑。

请注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新闻报道,广告,海报等不适用此种方法。

好书推荐——《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 [日] 黑柳彻子 著 / 岩崎千弘 图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巴学园”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于是小朋友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慢慢地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这本书不仅带给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书的内容贴近校园生活,又充满童趣。小豆豆的经历也发人深省。

这本书探讨了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对学生其它相关方面的培养,如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培养等等。也教会学生在和别人相处时要互相尊重。

片段欣赏:

巴学园以往开午饭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先把全校五十名学生的饭盒查看一遍,看看每个人的菜是否把“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两样都带齐了,当知道哪个孩子缺少了“山”或“海”的哪一样时,两手各拿一只锅跟在后面的校长夫人就会把缺少的那一样给那个孩子添到饭盒里。然后大家齐声唱“嚼,嚼,嚼哟!吃的东西要细细地嚼哟,……哟”,唱完了再说一声:“我先吃啦!”这才开始吃饭。但最近又决定加进一项新内容,即从下次开始,讲完了“我先吃啦”以后,再由“哪位同学‘讲故事’”。

前两天,校长对大家说:

“同学们还是应当把讲话的技术提高一下呀!怎么样啊?从下次午饭时开始,在大家吃饭的时候,每天换一位同学,让他进到同学们围成的圆圈中央给大家讲故事,好吗?”

听完校长的建议,孩子们脑海里涌现了各种想法,有的觉得“虽然自己讲不好,但能听别人讲该多有趣呀!”有的则在心里说:“啊!我最喜欢给大家讲故事啦!”而小豆豆当时的心情是:“讲什么故事好呢?现在还真想不出来,不过到时候反正要讲它一个!”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因为大家几乎都赞成校长的提议,从第二天开始便加进了“讲故事”这一项。

 

内容适合中学生阅读。

 

议论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Tips for Argumentative Essay Reading Comprehension (转载)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原文链接: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597a0643605069312b5243cb.html

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2)Expository Essay Reading Comprehension II

①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愉悦,讲 究色、香、味、形俱佳。中国 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侯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 北方气侯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 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 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 “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⑤ 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注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 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美味哇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 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 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现念。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 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⑦ 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车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 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 中国人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是什么?

 

  • 汉族南北方主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 第4段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特征以及饮食礼仪文化。

B.第⑥自然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 一起的饮食习俗。

  1. 第⑦段“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句中划线词“相对的”不能删 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2. 本文介绍汉民族的饮食时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再介绍副食,最后介绍饮食礼俗文化。

5, 请你根据上文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材料】大年三十,张伯家欢聚一堂.女儿与在北方长大的女婿从北京回到长沙过年,做年夜饭的时候,张伯特意嘱咐做菜的老伴,一是做菜的口味比平时要稍微咸一点, 二是一定要做一道红烧鱼。

  • 张伯为什么嘱咐做菜的口味要比平常稍微咸一点?

 

(2) 张伯为什么嘱咐要做一道红烧鱼?

文学常识积累(三)Good Phrases for Composition III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非常厚实,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肚量也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承载。

2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药虽然是苦的,但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喜欢听的,但是却对行动有好处。

2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以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2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这样对待,那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不想做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

24,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慢慢说,而行动要敏捷果断。

25,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中学华文阅读理解练习(一)Secondary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ercise I

①儿子趴在床上不断地哭着,哭声越来越大,尖锐的哭声在房间回荡,一下一下刺痛着我的心。我走了过去,将儿子从床上拉起,拉进我的怀里。伏在我的肩上,儿子依旧痛哭不已。找不出任何语言安慰儿子,我只能不断地拍打他的后背。

②也不知道到底哭了多久,儿子终于平静下来,哽咽着说:“妈妈,我想黄小贝。”

③黄小贝是一只小鸭子。开学之初,不顾家人的反对,儿子偷偷买了一只小鸭子带回家,它就是黄小贝。黄小贝的小窝是一只纸箱,箱里铺着棉布与报纸。

④尽管接纳了黄小贝,但家人有言在先,所有与黄小贝有关的事务,都得由儿子自己打理。“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⑤有了黄小贝后,儿子早上不再赖床,第一件事就是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然后给它喂饭。黄小贝的胃口极好,什么稀饭、馒头、青菜、面条,黄小贝一律来者不拒,吃得十分带劲。黄小贝吃饭的时候,儿子就将黄小贝的纸箱拿到外面的垃圾箱旁,将里面的报纸、棉布清除干净,再换上新的。直到将黄小贝安排妥当,儿子才忙着自己吃饭上学。

⑥中午,儿子放学一回家,就赶紧拿把小铲子,带着黄小贝到院子里去。院子里有个小小的树林,儿子到树林里给黄小贝挖虫子吃,蚯蚓、西瓜虫什么的,挖到什么黄小贝就吃什么。直到黄小贝的肚子吃得圆鼓鼓的,儿子才把它带回家。

⑦晚上,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黄小贝趴在儿子的脚上睡觉。作业做完了,儿子便和黄小贝“捉迷藏”。儿子先在室内慢慢走着,黄小贝在后面慢慢跟着;儿子跑起来,黄小贝照样跟在后面跑,儿子拐一个弯,躲了起来。黄小贝急得“叽叽叽”大叫,不停地转着小脑袋,四下张望。——虽然歌里成天唱着“小小鸭子嘎嘎叫”,但真正的小鸭子叫起来却是“叽叽叽”的,像小鸡一样。每个晚上,儿子的笑声与黄小贝的叫声,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幸福。

⑧没有人料到,如此幸福的日子,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⑨那天早晨,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后,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过去一看,发觉黄小贝拉肚子了。“不要紧的。”我安慰儿子,人都有生病的时候,更何况小鸭子呢?

⑩儿子上学去了,我忽然听到有动静,跑过来一看,只见黄小贝的脖子严重扭曲,双腿不断乱蹬……我心知不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两三分钟后,黄小贝一动不动了。看来,黄小贝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食物中毒了。

⑾儿子中午放学回家,立刻趴到床上大哭不止。面对痛哭的儿子,我什么也没有说。是啊,除了眼泪,还有什么能够宣泄他内心的悲伤?对他来说,黄小贝不是普通的宠物,而是陪他玩陪他笑的小伙伴。黄小贝的死,让年少的他第一次明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滋味;黄小贝的死,更让他明白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⑿那一天,从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里,我知道儿子承受了有生以来的最大痛苦;而痛苦,总能让生命成长。我相信,从这场痛苦走出来后,儿子将会懂得尊重并珍惜世间的每一个生命。

 

1,自从有了黄小贝,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2,找出文中表达以下意思的词语

A 不能痛快地哭出声

B 形容某事令人极度悲伤。有时也可做疼痛到了极点。

3,第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解释以下划线句子的意思:

  • 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 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5,第七段中划线句子采用哪种人物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理解中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 Tips for Rephras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理解问答中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

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1. 句子中含有成语,俗语等高级词汇,这个时候需要用更简单的词语把复杂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

 

例子:2016年CEDAR GIRL’S SECONDARY SCHOOL S4 Higher Chines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Two

然而,就和往常一样,母子俩相处往往剑拔弩张,弄得大眼瞪小眼。

这里“母子俩相处往往剑拔弩张”划线,需要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剑拔弩张”是解释的重点。这是一个成语,原意为“剑已经拔出来了,弓箭已经张开。表现出彼此的敌意或敌对行动,准备交战。后来也用来比喻形势紧张。”这时候,可以猜测,原文中的“剑拔弩张”应该指的是母子两人之间关系不融洽。再联系到原文,文章里提到母子二人老是意见不一样,经常发生争执。所以就更加确定这里的“剑拔弩张”指的是二人之间的关系紧张。那么,整句话也就可以解释为“母亲和儿子相处时,常常会关系变得紧张。”

 

遇到这类划线句子,要从词语本身的愿意出发,并联系文中的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出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这一类题目也要求学生有非常大的词汇量,以及对一些高级词汇的掌握。

2. 划线句子中出现修辞手法,用具体的名词代指抽象的事物等,需要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来。名词代指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或者具体名词背后的深意是什么。

 

例子:2016年DUNMAN HIGH HIGHER CHINESE

有人过度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羡慕那一双双翱翔于蓝天的“双翅”,渴求生活中的鲜花和掌声,有时还为之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划线句子里的重点在于“鲜花”和“掌声”,显然,这里的“鲜花”不是指各种颜色鲜艳的花朵;“掌声”也不是指“鼓掌的声音”。生活当中,鲜花和掌声是送给那些成功或者应该受到赞扬和赞美的人的。再看划线句子的前一句,“有人过度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就更加可以确定“鲜花”和“掌声”代表着成功,或者是别人的认同。“渴求”这一个词的意思也要解释出来。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非常希望获得成功和他人的认同”。

 

遇到这类划线句子,要理解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名词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总会得到一些线索。

 

3. 划线句子没有深刻含义的词汇,而是想揭示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是人生中的某一个道理。

 

这类比较少见,如果找到这类的例子,会再进行补充。

 

做这类题目,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要时,需要联系作者在文中举出的事例。

 

 

做“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的问题:

  • 不要脱离原文,解释意思时,一定要和原文联系在一起。不可以只是单纯地把字面意思说出来。
  • 没有头绪时,去划线句子的上下文找线索,总会有暗示。
  • 字数不要太过于简短,表达啰嗦,字数多不要紧,说清楚意思最重要。

《和时间赛跑 》—— 林清玄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