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 | 病毒:virus 症状:symptom 传播:spread;transmission 阻断措施:circuit breaker 口罩:mask 消毒液:sanitizer 安全距离/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 堂食:dine in 打包:take-away 封城:lockdown 解封:reopen 病例/境外输入病例/社区病例:case/imported case/ community cases 防范:guard against 隔离:quarantine 冠病检测:Covid testing 合力追踪/合力追踪便携器/合力追踪应用:Trace Together/Trace Together token/ Trace Together App 疫苗:vaccine 免疫:immunity;immune 变异毒株/变种毒株:variant 疫情:information about and appraisal of an epidemic; epidemic situation 感染群:cluster 强制检测:mandatory test 个人卫生:personal hygiene 囤货:hoarding 居家学习:home based learning 人数限制:limit for number of people 社交聚会:social gathering 居家办公:working from home 全国疫苗接种计划:national vaccination programme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重开边境:reopen border 副作用:side effect 无关联病例:unlinked cases 防疫措施:safe management measures 高风险活动:higher-risk activity |
Tag: Mandarin
十分钟看中国历史(从上古时代到溥仪退位)Chinese History From BC 2500 To Last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快捷华文阅读理解——新闻报道 (Express Chinese Reading (Multiple Choice)—— News Report
在中学快捷华文的阅读理解(选择题部分)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第一道题目,很多时候是新闻报道。从2012年的O-Level开始也是如此,包括很多学校的考试也喜欢出这种题目。这个题目通常只有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不难,关键是要掌握新闻的结构。在中学二年级开始,学生会学到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组成。
标题也就是headline,每篇报道的题目,通常文字最大,最醒目。(但是标题通常不会在阅读理解中出现)。
导语也就是新闻的第一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的信息。而且导语会大概介绍整篇新闻的重点,在讲什么事情。
主体就是从第二段到倒数第二段。补充事件的详细信息,一些细节包括原因,经过等。
结语是最后一段,起到总结,补充其他相关信息的作用。
那么在做阅读理解时,需要找新闻的主要信息,就应该直接去导语,即第一段中找。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按照上面讲到的,我们直接只看第一段。
第一段的主要信息包括:乌节路,关闭车道,扩建人行道。
所以答案选(2)
至于乌节路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到访乌节路的游客数量有没有增加,和新加坡要不要发展旅游业都是在第2、3段才提到的补充内容。尤其是不要被第一个选择诱导。
再看第二个例子:
我们只看第一段可以得到几个关键信息:小学生,智能手表,校内,买东西,无现金付款。
所以答案选 (1)
至于智能手表除了无现金付款还有其他哪些功能,以及有多少所小学参与了这次计划,都是在第2、3、4段中的补充说明信息。不要被迷惑。
请注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新闻报道,广告,海报等不适用此种方法。
口试话题(Topics for Chinese Oral Test)
- 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Yo5xgYDGwA
- 食物浪费 Food Wast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nRffgmxcc
- 小贩中心文化申遗 Hwaker Center Applying for World Herit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Fd7biL8i8
- 打击网络假信息 Fake Ne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XdKoObIvk
- 包容性社会 Inclusive Socie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q-WtE93Rg
- 节约用水 Save Wat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Nv96jxsCU
- 母语学习 Chinese Learn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zQ5ER2CsSQ
- 个人代步工具 PM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o98ZzmYzA
- 中学教育改革 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s_WOlhtKA
- 恐怖袭击 Terroris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Z7KidMaKU
- 义工服务 Volunteer Servi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M3zAOXokU
- 智慧国 Smart N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EpItcY_no
- 自备购物袋/环保袋 Recycle Shopping Bag / Reducing Using Plastic Bag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q68ncpO1k
- 霸凌 Bul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M8MGzjnHY
- 无现金付款 Cashless Pay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wtHGy5Za34
- 健康生活 Healthy Lifesty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oUMgNS1-0
- 城市农夫 City Farm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inVjPalqo
- 邻里相处 Neighborhoo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hV7sPKsE
-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5Ep1iOScQ
- 学生压力 Students’ Stre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7OOkS6ROw
- 网络诈骗 Sca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p16AX-s4s
- 环境保护 Environment Protection:
怎样写好作文?中国作家曹文轩为您幽默解答(详见视频23:36)
《声律启蒙》— 经典永流传
不同年龄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 tiáo 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dòu kòu):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jí jī):女子15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jì),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15、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六十岁也可以用“花甲”。
17、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qī yí):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俄罗斯“高考”汉语题
《中国那些难懂的方言是哪里来的》
《挑山工》 — 冯骥才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一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盖会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黝黝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