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 tiáo 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dòu kòu):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jí jī):女子15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jì),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15、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六十岁也可以用“花甲”。

17、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qī yí):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Advertisement

《大江大河》

《大江大河》是由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改编的,主要讲述的是在改革初期宋运辉天资聪颖,确实出身不好,一直收到歧视,在抓住了1987恢复高考的机会后,上大学、包分配、下基层,成为一名国企人员但是却在新时代变革中迷失,而他的姐夫雷东宝,同样是一位出身贫寒,但是是一位十足的行动派,在时代的变革中始终跟紧政策,一直都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和眼界,同样在新事物中迷失自我。而个体户代表杨巡,在改革的变迁中,杨巡抓紧商机,几经波折,有了自己的产业,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个体户代表。

这部剧比较真实得再现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那个年代。很多父辈的人观看了之后颇有感触。

清朝妃子的“薪水”

前一段时间,一部中国古装剧播得十分火——《延禧攻略》(Story of Yanxi Palace)。我经常在巴士上看到有人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观看,而在我家附近的购物商场卖家用电器的地方也在播这部电视剧。包括之前也十分火爆的《甄嬛传》都是在讲述清朝时期,皇帝后宫嫔妃之间的勾心斗角,恩恩怨怨。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数字:紫禁城(皇帝以前住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故宫)有8707间房子。由此可见,紫禁城里的人数庞大,从小小的宫女太监,到皇室贵族,形成了一个等级分明,制度严格的小社会。

后宫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清朝时每个皇帝拥有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不定、常在不定、答应不定。

皇太后——后宫地位最高的当然是皇帝的母亲,薪水俸禄一应之物也是最多最好的。太后每年俸禄是黄金20两、白银2000两,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约是年薪44万。(以下均是RMB)

皇后——白银1000两,年薪20万元。

皇贵妃——白银800两,年薪16万元。

贵妃——白银600两,年薪12万元。

——白银300两,年薪10万元。

——白银200两,年薪4万元。

贵人——白银100两,年薪2万元。

常在——白银50两,年薪1万元。

答应——白银30两,年薪0.6万元。

还有别的补贴。比如,每年到了各自的生日、节庆赏赐、生孩子赏赐、孩子满月赏赐、冬夏季节有冰敬碳敬、一年四季的衣料绸缎等等,如果哪个人平日里与皇帝走的近,受宠多,那皇帝随意一赏就不得了。

除了固定年奉外,每个等级的后妃每年还能得到固定的衣料。

生日的时候也有按等级发放的 “例钱”。比如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帝要恩赐:黄金90两、白银900两、缎纱45匹、蟒缎9匹、缎9匹、宁绸9匹、宫绸9匹、纱9匹、春绸9匹、绫9匹。其他等级的后宫嫔妃,按地位高低逐级加减。

生孩子,孩子满月时也会有红包。

因为“员工”数量众多,皇上又很少“裁员”,因此皇宫里仅是后妃们“工资”的支出,就已经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在这些妃子的等级中,答应的地位最低,而且其地位仅次于宫女。住房方面,至于嫔以上才有自己的专房。无论时衣食住行,不同等级之间差距非常大,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很多妃子不择手段要往上爬的原因吧

https://kknews.cc/zh-sg/history/eoz2byy.html

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Beijing 8-minute show at closing ceremony of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象征着第24届北京冬奥会。

他们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漂亮的曲线轨迹,与智能机器人相映成趣,带来了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

 

“北京8分钟”对于科技的应用是这场表演的特点。其中,24块“冰屏”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形象——高速铁路、中国现代化城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中国桥梁、高速公路、“中国天眼”、大飞机、空间站纷纷亮相,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果令国人骄傲,更让世界瞩目。

这些“冰屏”几乎接近透明,采用的技术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效果更通透更灵动,获得过国内国际多项发明专利。此外,载着“冰屏”的移动机器人不仅导航更加精准,动作也更复杂灵活。

“熊猫信使”也是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实际体现,很多人都参与了“冬奥有我”互动邀请活动。“熊猫信使”把来自中国的1.3亿封邀请信装入“信封”,通过“互联网隧道”带到了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向世界发出邀请——2022年相约北京。

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并没有在炫目的技术展现中失色,而是达到了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的境界。4年后,将在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将在“家”的氛围中感知古老的东方文明,领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大国气象。化干戈为玉帛的奥林匹克理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在“北京8分钟”里交相辉映,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http://news.cctv.com/2018/02/26/ARTIZ7IqfoIjJ4P2iv429S10180226.shtml

在精彩的演出背后是科技助力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作用。“北京8分钟”里出现的“熊猫使者”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300年历史的川北大木偶,这次穿上了科技的新衣。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介绍,木偶剧全世界有很多,但是大木偶只有中国四川南充一家。这种大木偶身高两米多最矮也是一米五,重达几十斤。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制作团队在原有工艺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他们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人造纸藤、天然白藤、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反复对比,进行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的制作工艺。

和大熊猫一样抓人眼球的是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24个移动机器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介绍:“这是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有这么多机器人和演员一起进行复杂的舞台表演,尤其在大型文体活动里,由于演员不断穿插,机器人也会不断移动。算法要求不管有没有遮挡、目标有没有丢失都能很快重新定位。”

http://news.ifeng.com/a/20180226/56281647_0.shtml

 

 

【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华》(Herbal China)

影片将以轻松趣味的基调呈现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华本草,讲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草故事,寻访与中药有着深厚情感和羁绊的人物,展现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探究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生存智慧。
影片将采用4K超清技术拍摄,运用微距、高速摄影等特殊方式呈现别具一格的草木之美,采用大型航拍、延时摄影等手段呈现壮阔的人文地理风貌,以极富细节和情绪张力的镜头语言讲述动人心魄的匠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