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

《大江大河》是由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改编的,主要讲述的是在改革初期宋运辉天资聪颖,确实出身不好,一直收到歧视,在抓住了1987恢复高考的机会后,上大学、包分配、下基层,成为一名国企人员但是却在新时代变革中迷失,而他的姐夫雷东宝,同样是一位出身贫寒,但是是一位十足的行动派,在时代的变革中始终跟紧政策,一直都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和眼界,同样在新事物中迷失自我。而个体户代表杨巡,在改革的变迁中,杨巡抓紧商机,几经波折,有了自己的产业,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个体户代表。

这部剧比较真实得再现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那个年代。很多父辈的人观看了之后颇有感触。
Advertisement

清朝妃子的“薪水”

前一段时间,一部中国古装剧播得十分火——《延禧攻略》(Story of Yanxi Palace)。我经常在巴士上看到有人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观看,而在我家附近的购物商场卖家用电器的地方也在播这部电视剧。包括之前也十分火爆的《甄嬛传》都是在讲述清朝时期,皇帝后宫嫔妃之间的勾心斗角,恩恩怨怨。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数字:紫禁城(皇帝以前住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故宫)有8707间房子。由此可见,紫禁城里的人数庞大,从小小的宫女太监,到皇室贵族,形成了一个等级分明,制度严格的小社会。

后宫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清朝时每个皇帝拥有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不定、常在不定、答应不定。

皇太后——后宫地位最高的当然是皇帝的母亲,薪水俸禄一应之物也是最多最好的。太后每年俸禄是黄金20两、白银2000两,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约是年薪44万。(以下均是RMB)

皇后——白银1000两,年薪20万元。

皇贵妃——白银800两,年薪16万元。

贵妃——白银600两,年薪12万元。

——白银300两,年薪10万元。

——白银200两,年薪4万元。

贵人——白银100两,年薪2万元。

常在——白银50两,年薪1万元。

答应——白银30两,年薪0.6万元。

还有别的补贴。比如,每年到了各自的生日、节庆赏赐、生孩子赏赐、孩子满月赏赐、冬夏季节有冰敬碳敬、一年四季的衣料绸缎等等,如果哪个人平日里与皇帝走的近,受宠多,那皇帝随意一赏就不得了。

除了固定年奉外,每个等级的后妃每年还能得到固定的衣料。

生日的时候也有按等级发放的 “例钱”。比如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帝要恩赐:黄金90两、白银900两、缎纱45匹、蟒缎9匹、缎9匹、宁绸9匹、宫绸9匹、纱9匹、春绸9匹、绫9匹。其他等级的后宫嫔妃,按地位高低逐级加减。

生孩子,孩子满月时也会有红包。

因为“员工”数量众多,皇上又很少“裁员”,因此皇宫里仅是后妃们“工资”的支出,就已经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在这些妃子的等级中,答应的地位最低,而且其地位仅次于宫女。住房方面,至于嫔以上才有自己的专房。无论时衣食住行,不同等级之间差距非常大,这也大概是为什么很多妃子不择手段要往上爬的原因吧

https://kknews.cc/zh-sg/history/eoz2byy.html

《如果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钟讲述一件文物。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使观众身临其境,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中文版 & 英文版 《出师表》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白话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央视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除此之外,《国家宝藏》还通过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仅是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

《元日》- 中国人在古代是这么庆祝春节的

其实很多传统还是有保存下来的。

我的家乡在中国山东,属于北方。小的时候,山东的冬天很冷,比现在要冷很多。那个时候的冬天会有很多次雪花飘飘,而且是鹅毛大雪。一大早醒来,会看到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即使是在寒假,不需要家长叫,就会兴奋地从床上爬起来。郑重跟爸爸妈妈保证会好好完成扫雪的任务,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打雪仗,堆雪人,甚至在雪地里打滚。雪后,家家户户门前都会多了一尊“雕像”,形态各异。

扫完自己家的雪,还要去姥姥,奶奶家,帮他们扫雪。因为地面会结冰,老年人走在路上容易摔倒。邻居之间也会互相帮忙扫雪,到不会像俗语说的那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雪总会给春节带来别样的情趣。

在我的家乡,过年是指从大年初一直到农历十五,即元宵节。当然准备是在除夕前一个星期就开始了。家家户户置办年货,打扫房屋来迎接新年。除夕的那一天,小孩子会早早起床,帮大人贴春联。晚上有丰盛的年夜饭,大家要团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到了凌晨十二点,春节联欢晚会会有敲钟仪式。一旦新年的钟声响起,外面的天空便会突然绽放出炫彩多姿的烟花,鞭炮声噼里啪啦,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一直持续不停。这个时候,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吃饺子,而且是素馅的饺子。当然要先祭拜,我们称之为“祭天”,然后才可以吃。就这样,鞭炮声,烟火声一直持续到大约一两点。之后,大家才去休息。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这是新年第一天,所有人要穿上新衣服,然后出门去拜年。我们小孩子要先去奶奶姥姥家,给他们说一些新年祝福话,然后他们会给我们“压岁钱”。在路上,即使遇到不认识的人,大家也会互道“新年好”。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互相传递新年的祝福。在我的家乡,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天吃素。我们家就是吃素馅的水饺。小时候,这个传统比较严格,后来渐渐也没有这么严格了。我妈妈还说初一这一天不可以洗头发,不可以扫地。当然,这种习俗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的。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去娘家和娘家人团聚。这一天,我们全家一起去姥姥家。大人们忙活着准备丰盛的饭菜,小孩们则在一起玩耍嬉戏。

大年初三到初五,很多商铺还没有开门。但是大街上依旧有各种庆祝活动,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杂耍等等。当然,街上少不了晶莹剔透的糖葫芦,香甜软糯的烤地瓜等必备小吃。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大年初六一大早会有非常密集的鞭炮声,那是因为许多商铺会在这一天重新开张。许多中国人对“六”这个数字有独特的喜欢,认为“六”代表着吉利,幸运的意思。

过年的这段时间,即使是晚上也是很热闹的。烟花是每天的必备节目。每家每户还会在门口挂起红灯笼,一到晚上,就变成红彤彤的海洋。小时候,家长会去邻居家挨家挨户串门。我们小孩子,就在不同人家的灯笼下面跑来跑去,一直玩到深夜还不觉得尽兴。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最喜欢吃的是手工汤圆,比速冻汤圆吃起来要更有嚼劲,口感更好。可是手工汤圆只有元宵节前后才有卖,平时是买不到的。而我现在只能一年回家两次(六月和是十二月),所以根本不可能吃到手工的汤圆。去年六月回家,我妈妈兴冲冲得拿出她在冰箱冷冻了半年的手工汤圆。因为她和姐姐知道我对手工汤圆情有独钟,但是人在他乡,又吃不到。就在元宵节的时候,买了一大包,储藏在冰箱里,等我回来吃。(我的家人总是这么可爱,他们只会想到我想吃什么,需要什么,就马上给我置办,却偶尔会忽略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比如,储存时间太久,汤圆完全冻成了一个冰疙瘩)。所以我妈妈把那一团冰疙瘩煮出来,盛在碗里的时候,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我感动于家人给我的温暖,也因为那团冰疙瘩的味道在风中凌乱。:) 元宵节除了元宵,就是花灯了。花灯展和焰火展吸引了大群人前去观赏。而且那天晚上,家家户户会在门口摆放点燃的蜡烛灯或者自己做的萝卜灯。我们家三姐弟比较喜欢折腾,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我们拿出大量的胡萝卜,刻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填进去一些油,然后插上一根棉棒。晚上就可以点燃这些胡萝卜灯了。虽然妈妈嘴上心疼我们浪费的胡萝卜,一口一个“小鬼”的叫我们,可是看到我们这么勃勃的兴致,心里也是开心的。把每个门口摆完灯,我们这群孩子也会“组团”去参观别人家门口的灯,看看有没有我们做的好。这个时候,妈妈通常在厨房里忙活着煮汤圆,然后招呼我们去吃热腾腾的汤圆。我们会相互问“你的汤圆是什么馅的?”“啊!黑芝麻的,我喜欢,给我一个!”“啊!山楂的这个,我不喜欢,给你吃!”通常,我们喜欢的口味的汤圆最后都来到我们碗里,而我们不喜欢的,都去了爸爸妈妈碗里。

读大学的时候,一般寒假会提前返校,所以,元宵节很难在家里过。刚读大学的第一年,弟弟年龄还小,看我要回学校了,心里万分舍不得,忍不住的时候,还掉几粒“金豆子”。我要是不能在家里过元宵节,他就一定要让我保证第二年陪他过。可是没想到,一次又一次食言。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原因,也没陪他过元宵节,现在甚至连春节都不能陪家人过。

其实,春节对中国人最大的意义就是“回家”。读大学的时候,为了抢到回家的票,守在电脑旁,严阵以待。为了回家,不远万里,即使舟车劳顿,看到家的那一刻,回到家人怀抱的那一刻,心里就是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