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
在文中反复出现,将主要内容串联起来的事物就是文章的线索。线索可以是人物,事物,景物,感情,时间,空间等。
主题
每篇文章都要表达一个主要意思,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根据线索以及线索串联起来的内容,就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xxxx的故事,来表达xxxxx的主题。
人物描写手法:
肖像描写 |
通过肖像描写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
例: 1.她个子高高,面容清秀,细细弯弯的眼睛满是笑意。 这段肖像描写,表现了她十分亲切,待人友善的性格特点。 2.小男孩圆圆的脸,弯弯的眉,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身穿发黄的白色衣服,脚上是一双破旧球鞋。 这段肖像描写表现出小男孩可爱又聪明的特点。而且从他穿的“发黄的白色衣服和破旧球鞋”可以看出,小男孩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家里不是很有钱。
|
行动描写 |
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 1.我几次伸手要去按门铃,有几次把手缩了回来。 从这句话中“我”伸手又把手缩回来的动作可以看出“我”当时十分为难,又犹豫的心理。 2.说完,他跳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地奔进屋里。 这句话对“他”十分兴奋又激动想要快点xxxxx的心情。 |
语言描写 |
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例: 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小声地说:“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这段话中,通过描写小男孩说的话,表现出小男孩内心非常紧张又不好意思,但是又特别希望老师给自己加上一分。 |
心理描写 |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
例: 我已经是中学生了,应该又自己的空间。更何况我又不是故意迟回家! 这段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被“爸爸”责备之后,“我”觉得自己没错,非常委屈的心理。 |
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 |
定义:用跟A事物有相似之点的B事物来描写或说明A事物。
作用: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浅显的事物来说明深奥复杂的事物,便于读者理解。 例: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满满的,却又爆不了。 把“我”比作成“气球”。“气装得满满的却又爆不了”表现出“我”当时十分生气却又不能发脾气的样子,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
||
拟人 |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等。用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
作用:使物人格化,语言更生动形象。 例:看着那些弱不禁风的玻璃酒杯一排排站立在那里。 把酒杯当成人来写。“弱不禁风”突出了酒杯容易破碎的特点。赋予酒杯人“一排排站立在那里”的动作,表现出酒杯摆放整齐的样子。语言生动形象。
|
||
夸张 | 定义: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可以扩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
例:1.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2.这件事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作用: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
||
排比 | 定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的、语气一致的、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 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 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 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强调所要表达的内容,加强表达效果。 |
||
叙事方法:
顺叙 | 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 它循着事物发展的程序,符合人们的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 |
倒叙 |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 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 |
插叙 |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 插叙补充丰富了人物,事件及背景,使文章内容得以充实 。 |
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 (也叫欲扬先抑) | 先写坏的,后写好的。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S1高级华文第七课《母与女》中,文章先描写了母亲体态臃肿,穿戴打扮庸俗不堪的形象,这是“先抑”。后来在事件的发展中体现出浓浓的母爱,这是“后扬”. |
首尾呼应 | 在文章的开头说到某些内容,在文章的结尾有做必要的交代。开头的作用是引领下文,结尾的作用是深化主题。开头和结尾的呼应点可以是特定的句子,或特定的景物等。
如S1高级华文第十四课《雨树》中,开头写“雨树,我们的树,我们无所不在的风景”。结尾写“雨树,你姿态万千,包容、奉献,你是我们的树,我们无所不在的风景。” |
借景抒情 |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受眼前景物的触动,自然而然地在写景之后抒发出内心的感情。
S1高级华文课文《雨树》中,作者描写了雨树的样子,姿态联想到雨树的包容和奉献,表达出对雨树的赞美之情。 |
五官感知
视觉 | 眼睛看到的 |
听觉 | 耳朵听到的 |
嗅觉 | 鼻子闻到的 |
味觉 | 舌头尝到的 |
触觉 | 皮肤,毛发等感觉到的 |
新闻格式
标题:新闻字号最大的部分,对新闻主要内容进行说明。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讲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具体介绍各项事实。
结语:新闻的结尾。总结全文或补充资料。
事实:是指真正发生或存在的事情。(fact)
意见:指的是人们的看法或想法。(opinion)
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 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如动物,植物,建筑等。
- 以事物的主要特征为说明重点,如行状构造,来历,功能等。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
例:从早到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等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常采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先四周后中间,从左到右
注:把握空间顺序,重点要注意一些标志方位的名词,或标志游览顺序的动词.
3、逻辑(luó jí)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思维的规律)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①从主到次③从概括到具体④从整体到局部
⑤从现象到本质⑥从结果到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从特点到用途、从一般到特殊, 从原因到结果等等. 总之,只要明确了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都是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 列举了…的例子,具体生动(真实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易于读者理解。 |
列数字 | 列举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
打比方 | 把…比作…,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说明事理要加入“易于读者理解”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作比较 | 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
下定义 | 简明准确地揭示了……,让读者对……有了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 |
分类别 | 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别之间的差异。) |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 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 中心论点:全文总论点 · 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分出的论点 |
论据 | 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
· 事实论据:事例 · 理论论据:名人名言、熟语等 |
论证 |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 举例论证法:用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 引用论证法:用名人名言、熟语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 比喻论证法: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法: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通过引用……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