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华文议论文阅读理解训练——《欣赏》

⑴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⑵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⑶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⑷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⑸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⑹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⑺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⑻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⑼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⑽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⑾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⑿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在开头举了生活中哪两种常见的情景?是为了说明什么?(4)

 

 

  1. 作者认为欣赏别人有什么好处?(4)

 

 

3.第⑺⑻两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

 

 

  1. 第⑩段中说为什么说“欣赏不同于阿谀”?(2)

 

  1. 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a) 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

b)  掌声稀稀落落

 

6. 第⑾段中,作者主要是想传达什么信息? (4)

Advertisement

快捷华文阅读理解——新闻报道 (Express Chinese Reading (Multiple Choice)—— News Report

在中学快捷华文的阅读理解(选择题部分)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第一道题目,很多时候是新闻报道。从2012年的O-Level开始也是如此,包括很多学校的考试也喜欢出这种题目。这个题目通常只有一个问题,即这篇文章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选择正确的答案并不难,关键是要掌握新闻的结构。在中学二年级开始,学生会学到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组成。

标题也就是headline,每篇报道的题目,通常文字最大,最醒目。(但是标题通常不会在阅读理解中出现)。

导语也就是新闻的第一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的信息。而且导语会大概介绍整篇新闻的重点,在讲什么事情。

主体就是从第二段到倒数第二段。补充事件的详细信息,一些细节包括原因,经过等。

结语是最后一段,起到总结,补充其他相关信息的作用。

那么在做阅读理解时,需要找新闻的主要信息,就应该直接去导语,即第一段中找。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Screen Shot 2019-07-09 at 11.31.27 PM.png

Screen Shot 2019-07-09 at 11.31.42 PM

按照上面讲到的,我们直接只看第一段。

第一段的主要信息包括:乌节路,关闭车道,扩建人行道。

所以答案选(2)

至于乌节路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到访乌节路的游客数量有没有增加,和新加坡要不要发展旅游业都是在第2、3段才提到的补充内容。尤其是不要被第一个选择诱导。

 

再看第二个例子:

Screen Shot 2019-07-10 at 9.47.57 AM

Screen Shot 2019-07-10 at 9.48.10 AM.png

我们只看第一段可以得到几个关键信息:小学生,智能手表,校内,买东西,无现金付款。

所以答案选 (1)

至于智能手表除了无现金付款还有其他哪些功能,以及有多少所小学参与了这次计划,都是在第2、3、4段中的补充说明信息。不要被迷惑。

请注意,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新闻报道,广告,海报等不适用此种方法。

好书推荐——《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 [日] 黑柳彻子 著 / 岩崎千弘 图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巴学园”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于是小朋友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慢慢地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这本书不仅带给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书的内容贴近校园生活,又充满童趣。小豆豆的经历也发人深省。

这本书探讨了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对学生其它相关方面的培养,如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培养等等。也教会学生在和别人相处时要互相尊重。

片段欣赏:

巴学园以往开午饭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先把全校五十名学生的饭盒查看一遍,看看每个人的菜是否把“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两样都带齐了,当知道哪个孩子缺少了“山”或“海”的哪一样时,两手各拿一只锅跟在后面的校长夫人就会把缺少的那一样给那个孩子添到饭盒里。然后大家齐声唱“嚼,嚼,嚼哟!吃的东西要细细地嚼哟,……哟”,唱完了再说一声:“我先吃啦!”这才开始吃饭。但最近又决定加进一项新内容,即从下次开始,讲完了“我先吃啦”以后,再由“哪位同学‘讲故事’”。

前两天,校长对大家说:

“同学们还是应当把讲话的技术提高一下呀!怎么样啊?从下次午饭时开始,在大家吃饭的时候,每天换一位同学,让他进到同学们围成的圆圈中央给大家讲故事,好吗?”

听完校长的建议,孩子们脑海里涌现了各种想法,有的觉得“虽然自己讲不好,但能听别人讲该多有趣呀!”有的则在心里说:“啊!我最喜欢给大家讲故事啦!”而小豆豆当时的心情是:“讲什么故事好呢?现在还真想不出来,不过到时候反正要讲它一个!”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因为大家几乎都赞成校长的提议,从第二天开始便加进了“讲故事”这一项。

 

内容适合中学生阅读。

 

议论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Tips for Argumentative Essay Reading Comprehension (转载)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原文链接: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597a0643605069312b5243cb.html

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2)Expository Essay Reading Comprehension II

①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愉悦,讲 究色、香、味、形俱佳。中国 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侯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 北方气侯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 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 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 “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⑤ 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注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 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美味哇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 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 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现念。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 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⑦ 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车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 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 中国人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是什么?

 

  • 汉族南北方主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 第4段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特征以及饮食礼仪文化。

B.第⑥自然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 一起的饮食习俗。

  1. 第⑦段“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句中划线词“相对的”不能删 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2. 本文介绍汉民族的饮食时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再介绍副食,最后介绍饮食礼俗文化。

5, 请你根据上文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材料】大年三十,张伯家欢聚一堂.女儿与在北方长大的女婿从北京回到长沙过年,做年夜饭的时候,张伯特意嘱咐做菜的老伴,一是做菜的口味比平时要稍微咸一点, 二是一定要做一道红烧鱼。

  • 张伯为什么嘱咐做菜的口味要比平常稍微咸一点?

 

(2) 张伯为什么嘱咐要做一道红烧鱼?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模式

一)举例子。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文中如果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 )

2、作用: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3、答题模式:列举了…具体生动(真实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4、例子:

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

答:以东部人们喜辣的饮食习惯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出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二)列数字。

1、概念: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数字可分用准确数字和大概数值)

2、作用: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3、答题模式:列举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4、例子:

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答: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了人脑神经细胞和突触的数量,更加准确具体地体现了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

(三)作比较。

1、概念: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时出现“比””比起”“比较”“相对而言”等字眼)

2、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3、答题模式: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4、例子:

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

答:拿蟾蜍和青蛙在一夜吃掉的害虫数量作比较,突出了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这一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四)分类别。

1、概念: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划分成不同 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

2、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 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概况。

3、答题模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别之间的差异。)

4、例子:

一切活的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 叫异养,靠植物来生活的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属于这一类。

答: 层次分明、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 使读者清楚地了解 “自养” “异 和 养”的本质特点。

(五)打比方。

1、概念: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打比方在说明文中是以比喻句的形式出现。出现比喻词“好象”“像””“比如”“如同”等)

2、作用: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3、答题模式:把…比作…,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说明事理要加入“易于读者理解”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例子:

种子包在里面,逆光看,有清晰的脉络,像细小的血管,发红的种子像胎儿一般安处其中。

答:把种子比作胎儿,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种子脉络清晰,而且呈红色的特点。

(六)下定义。

1、概念: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它一般是以“xx是xx”;“xx叫做xx”的形式出现。)

2、作用: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或说明事理的本质特点,使读者能将它与其他事物或事理区别开来。

3、答题模式:简明准确地揭示了……,让读者对……有了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

4、例子:

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

答: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准确地揭示了可燃冰的本质,让读者对可燃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学华文阅读理解练习(一)Secondary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Exercise I

①儿子趴在床上不断地哭着,哭声越来越大,尖锐的哭声在房间回荡,一下一下刺痛着我的心。我走了过去,将儿子从床上拉起,拉进我的怀里。伏在我的肩上,儿子依旧痛哭不已。找不出任何语言安慰儿子,我只能不断地拍打他的后背。

②也不知道到底哭了多久,儿子终于平静下来,哽咽着说:“妈妈,我想黄小贝。”

③黄小贝是一只小鸭子。开学之初,不顾家人的反对,儿子偷偷买了一只小鸭子带回家,它就是黄小贝。黄小贝的小窝是一只纸箱,箱里铺着棉布与报纸。

④尽管接纳了黄小贝,但家人有言在先,所有与黄小贝有关的事务,都得由儿子自己打理。“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⑤有了黄小贝后,儿子早上不再赖床,第一件事就是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然后给它喂饭。黄小贝的胃口极好,什么稀饭、馒头、青菜、面条,黄小贝一律来者不拒,吃得十分带劲。黄小贝吃饭的时候,儿子就将黄小贝的纸箱拿到外面的垃圾箱旁,将里面的报纸、棉布清除干净,再换上新的。直到将黄小贝安排妥当,儿子才忙着自己吃饭上学。

⑥中午,儿子放学一回家,就赶紧拿把小铲子,带着黄小贝到院子里去。院子里有个小小的树林,儿子到树林里给黄小贝挖虫子吃,蚯蚓、西瓜虫什么的,挖到什么黄小贝就吃什么。直到黄小贝的肚子吃得圆鼓鼓的,儿子才把它带回家。

⑦晚上,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黄小贝趴在儿子的脚上睡觉。作业做完了,儿子便和黄小贝“捉迷藏”。儿子先在室内慢慢走着,黄小贝在后面慢慢跟着;儿子跑起来,黄小贝照样跟在后面跑,儿子拐一个弯,躲了起来。黄小贝急得“叽叽叽”大叫,不停地转着小脑袋,四下张望。——虽然歌里成天唱着“小小鸭子嘎嘎叫”,但真正的小鸭子叫起来却是“叽叽叽”的,像小鸡一样。每个晚上,儿子的笑声与黄小贝的叫声,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幸福。

⑧没有人料到,如此幸福的日子,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⑨那天早晨,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后,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过去一看,发觉黄小贝拉肚子了。“不要紧的。”我安慰儿子,人都有生病的时候,更何况小鸭子呢?

⑩儿子上学去了,我忽然听到有动静,跑过来一看,只见黄小贝的脖子严重扭曲,双腿不断乱蹬……我心知不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两三分钟后,黄小贝一动不动了。看来,黄小贝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食物中毒了。

⑾儿子中午放学回家,立刻趴到床上大哭不止。面对痛哭的儿子,我什么也没有说。是啊,除了眼泪,还有什么能够宣泄他内心的悲伤?对他来说,黄小贝不是普通的宠物,而是陪他玩陪他笑的小伙伴。黄小贝的死,让年少的他第一次明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滋味;黄小贝的死,更让他明白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⑿那一天,从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里,我知道儿子承受了有生以来的最大痛苦;而痛苦,总能让生命成长。我相信,从这场痛苦走出来后,儿子将会懂得尊重并珍惜世间的每一个生命。

 

1,自从有了黄小贝,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2,找出文中表达以下意思的词语

A 不能痛快地哭出声

B 形容某事令人极度悲伤。有时也可做疼痛到了极点。

3,第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解释以下划线句子的意思:

  • 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 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5,第七段中划线句子采用哪种人物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理解中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 Tips for Rephras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理解问答中解释划线句子的意思

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1. 句子中含有成语,俗语等高级词汇,这个时候需要用更简单的词语把复杂词语的意思解释出来。

 

例子:2016年CEDAR GIRL’S SECONDARY SCHOOL S4 Higher Chines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Two

然而,就和往常一样,母子俩相处往往剑拔弩张,弄得大眼瞪小眼。

这里“母子俩相处往往剑拔弩张”划线,需要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剑拔弩张”是解释的重点。这是一个成语,原意为“剑已经拔出来了,弓箭已经张开。表现出彼此的敌意或敌对行动,准备交战。后来也用来比喻形势紧张。”这时候,可以猜测,原文中的“剑拔弩张”应该指的是母子两人之间关系不融洽。再联系到原文,文章里提到母子二人老是意见不一样,经常发生争执。所以就更加确定这里的“剑拔弩张”指的是二人之间的关系紧张。那么,整句话也就可以解释为“母亲和儿子相处时,常常会关系变得紧张。”

 

遇到这类划线句子,要从词语本身的愿意出发,并联系文中的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出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这一类题目也要求学生有非常大的词汇量,以及对一些高级词汇的掌握。

2. 划线句子中出现修辞手法,用具体的名词代指抽象的事物等,需要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来。名词代指的具体事物是什么,或者具体名词背后的深意是什么。

 

例子:2016年DUNMAN HIGH HIGHER CHINESE

有人过度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羡慕那一双双翱翔于蓝天的“双翅”,渴求生活中的鲜花和掌声,有时还为之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划线句子里的重点在于“鲜花”和“掌声”,显然,这里的“鲜花”不是指各种颜色鲜艳的花朵;“掌声”也不是指“鼓掌的声音”。生活当中,鲜花和掌声是送给那些成功或者应该受到赞扬和赞美的人的。再看划线句子的前一句,“有人过度地看待生命中的成功”,就更加可以确定“鲜花”和“掌声”代表着成功,或者是别人的认同。“渴求”这一个词的意思也要解释出来。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非常希望获得成功和他人的认同”。

 

遇到这类划线句子,要理解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名词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总会得到一些线索。

 

3. 划线句子没有深刻含义的词汇,而是想揭示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是人生中的某一个道理。

 

这类比较少见,如果找到这类的例子,会再进行补充。

 

做这类题目,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要时,需要联系作者在文中举出的事例。

 

 

做“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的问题:

  • 不要脱离原文,解释意思时,一定要和原文联系在一起。不可以只是单纯地把字面意思说出来。
  • 没有头绪时,去划线句子的上下文找线索,总会有暗示。
  • 字数不要太过于简短,表达啰嗦,字数多不要紧,说清楚意思最重要。

How to do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gher Chinese, P5)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P5,高级华文)

P5高级华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有两题,分别为14分和26分,总计40分。所以分数比重比较大。

我们以南洋小学2014年五年级年终考试高级华文试卷(Nanyang Primary School 2014 Second Semestral Assessment Primary 5 Higher Chinese Paper 2)中的阅读理解为例,来总结一下,阅读理解这类题目该怎么做。

二,阅读理解 (一) (7题14分)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爸爸从美国出差回来,为家人各带了一份礼物。爸爸首先把兄妹俩的礼物拿出来。哥哥收到了一顶蓝色的棒球帽,妹妹收到的是可爱的米老鼠玩偶。哥哥兴奋极了,立刻戴在头上,妹妹则把玩偶抱进怀里,对爸爸送的礼物爱不释手

最后,爸爸拿出一条漂亮的钻石项链给妈妈戴上。妈妈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甜美的笑容,还在镜子前看了好久。

傍晚,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爸爸劝兄妹俩把东西收好,他们却把爸爸的话当耳边风。就在这时,哥哥伸手去夹菜,可是帽子挡住了视线,他不小心打翻了水杯,饮料全部倒在妹妹的身上,连她怀里的玩偶也不能幸免。

妹妹看着湿淋淋的玩偶,气急败坏地哇哇大哭。哥哥吓得赶紧站起来去拿纸巾给妹妹,连声向妹妹道歉。看到妹妹扯着喉咙放声大哭,爸爸严厉地指责哥哥:”你就是不听劝告才会闯祸!还不快把帽子放好……”听了爸爸的话,哥哥的脸顿时红了,他立刻把帽子脱下来拿到房间里去放。

过后,妈妈也对妹妹说:”不要哭了,你也不应该抱着玩偶吃饭。玩偶弄脏了没关系,只要洗一洗又会变得像新的一样。”妹妹这才不哭了。

妹妹换了衣服后,一家人又和和气气地继续吃饭。

Q11-Q12:从文中找出表达下列意思的词语,然后把它们写在横线上。 (4分)

Q11  指意外地免去灾害:(2分)幸免

Q12  形容因恐慌或生气而难以忍受的样子:(2分) 气急败坏

答案解析:这类题,通常给出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来让学生找出有相同意思的在文章中出现的词语。

  1. 如果是给出的一句话,就按照给出的内容去联想文章中出现的情形。Q11 指意外地免去灾害,能称得上是”灾害”的在文章当中是哥哥打翻了饮料那个情节。所以这个题目所涉及的词语应该在第三段或者第四段出现。第三段结尾哥哥打翻水杯,饮料倒在妹妹身上,”连她的玩偶也不能幸免”,通过下文知道,玩偶也被弄脏了,也就是被饮料淋湿了,没能躲过这个”灾难”,所以这题的答案应该是”幸免”。Q12形容因恐慌或生气而难以忍受的样子,重点在”恐慌或生气”,文章当中,和恐慌有关的有哥哥,打翻水杯之后比较内疚,但是描写哥哥的词里面没有符合这个题目的。和生气有关的就是爸爸和妹妹了。爸爸有”严厉地指责哥哥”,然后就没有其他描述他的词语了。至于妹妹呢,”妹妹看着湿淋淋的玩偶,气急败坏地哇哇大哭”,妹妹看到心爱的玩偶弄脏了,肯定比较生气。所以此题的答案应该是”气急败坏”。
  2. 如果给出的是一个词语,那就去验证一下。用给出的词语去代替文中的词语,代替之后,如果原文中的那句话仍然通顺,意思没有改变,就说明答案正确。


Q13   爸爸分别给孩子买了什么礼物? (1分)

爸爸给哥哥买了一顶蓝色的棒球帽,给妹妹买了可爱的米老鼠玩偶。

答案解析: 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孩子”,”礼物”。孩子就是指”兄妹”,所以要去找”兄妹”和”礼物”这两个关键词。文章当中第一段就出现了这两个词。 “爸爸首先把兄妹俩的礼物拿出来”,然后后面就是介绍给兄妹俩各带了什么礼物。答案也就明了了。


Q14   根据文中的内容,把答案写在表格里。(2分)

兄妹俩收到礼物后的反应

哥哥                    Q14(a)兴奋极了,立刻戴在头上。

妹妹                    Q14(b)把玩偶抱进怀里,对爸爸送的礼物爱不释手。

答案解析:这道题目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答案。第一段介绍了爸爸给兄妹俩的礼物之后,紧接着又描写了兄妹俩收到礼物之后的反应。


Q15  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喜欢爸爸送的礼物? (2分)

答案:妈妈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甜美的笑容,还在镜子前看了好久。从这里可以看出,妈妈喜欢爸爸送的礼物。

答案解析:文章当中第二段是写爸爸送给妈妈礼物的情形。而且只有第二段有提到,所以答案肯定在第二段里面。


Q16 为什么玩偶会被弄湿? (3分)

答案:哥哥伸手去夹菜,可是帽子挡住了视线,他不小心打翻了水杯,饮料全部倒在妹妹的身上,连她怀里的玩偶也不能幸免。所以玩偶被弄湿了。

答案解析:这个”小意外”发生在文中的第三段,所以答案也是在第三段里面。要把整个情节交代清楚,因为哥哥戴着帽子吃饭,才会被挡住视线,所以在夹菜的时候才会打翻水杯。饮料倒在妹妹身上,而玩偶在妹妹的怀里抱着,才会遭殃,被弄湿。


Q17  你认为妹妹最后有没有接受哥哥的道歉?为什么?(2分)

答案:我认为妹妹最后接受了哥哥的道歉。

因为哥哥不是故意,而且自己也有错,不应该抱着玩偶吃饭。就像妈妈说的”玩偶弄脏了没关系,只要洗一洗又会变得像新的一样。”

答案解析:这种要求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题目有两种。

  1. 完全开放型。学生赞成或不赞成,说对或错,都可以。只要在解释原因的时候,言之有理即可。
  2. 半开放型。虽然是问学生的观点,但是文章当中有隐藏的答案。Q17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文章当中有最后一段说”妹妹换了衣服后,一家人又和和气气地继续吃饭。”这就暗示着,妹妹应该接受了哥哥的道歉,不然怎么会和和气气呢!

解释原因的时候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哥哥,妹妹,和妈妈。因为是哥哥的不小心导致了这个”小意外”的发生,但是他并不是有意的,所以妹妹可以原谅他。妹妹也有责任,最后妈妈对妹妹说的话中就有提到”你也不应该抱着玩偶吃饭”,说明妹妹也有责任。最后一方面是妈妈对妹妹的规劝”玩偶弄脏了没关系,只要洗一洗又会变得像新的一样”说明这个”小意外”是可以补救的。所以妹妹应该会接受哥哥的道歉。

注意:有些学生做这类题目时会偶尔粗心大意,忽略第一个小问题。所以切记,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认为xxxxx””我同意/不同意xxxx”,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之后,再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