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小姑娘太厉害了!三分钟说出了49句带“月”的古诗词

说明文阅读理解训练(1)Expository Essay Reading Comprehension I

在中国南海的万里碧波上,有一颗璀璨(chàn càn )的明珠,它就是富饶美丽的海南岛。

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岛上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
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腰果、咖啡、胡椒、芒果、荔枝、龙眼、菠萝蜜等,在不同季节里挂满枝头;海参、海龟、鲍鱼、大龙虾等名贵海产品不计其数(shǔ shù);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蕴藏量也非常丰富。

海南岛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高高的五指山挺立在海岛的中部,山上热带林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有山间小溪汇成的万泉河滔滔奔流,浇灌着两岸的农田。地处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海天一色,美丽壮观。游泳胜地牙龙湾海滩,有七千多米长,一望无际的海滩沙白如银,各种颜色的贝壳碎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眺(tiào y áo )望大海,风儿和海浪好像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溅起千万朵白莲般的浪花,海潮哗哗,渔帆点点,景色十分迷人。

海南岛的椰林风光最逗人喜爱。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zhàn zhàng ),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树形奇特,树干没有分枝,树梢上的绿叶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伞下果实累累。海风吹来,绿叶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每当清晨或傍晚,你坐在沙滩的礁石上,面对着大海,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望着海上红日东升或落日西沉的奇景,你一定会高歌一曲,赞美这秀丽的海南风光。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选择文中带点字正确读音。

3、胜“ 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胜利;②打败;③超过;④优美的;⑤承受。在”

旅游胜地“ 中应取第( )种解释。

4、填空。

(1)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海南岛的______,是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写的。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海南岛的______,突出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名胜。

5、用” ﹏﹏“ 划出文中描写椰子树的语句。

6、以下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zhàn zhàng ),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树形奇特,树干没有分枝,树梢上的绿叶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伞下果实累累。海风吹来,绿叶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7 第三段中介绍“游泳胜地牙龙湾海滩 ”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http://www.wenku1.com/news/82C0BBDD4CE2C3DC.html

Advertisement

《苦柚》— 尹风庭

金秋十月,故乡的柚子熟了。旅居海外的伯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南美洲回到了浮云镇。

第二天一大早,堂妹就嚷着要我陪她去买柚子。

“去,我也去”。伯父笑着说,“她没见过柚子,我也四十年没吃过柚子了,我们都得了思柚病。”

正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黄澄澄的柚子摆在街道两旁,卖的人在吆喝:

“卖柚子,好甜的柚子!”

“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

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

往前走,来到一个卖柚子的小姑娘跟前,她大约和堂妹一样年纪。红红的脸蛋上印着两个浅浅的酒窝,胸前,别着一枚中学校徽。她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盯着打开的书,看样子她早已忘了自己是卖柚子的了。

“多少钱一个?”伯父指着她那筐又大又黄的柚子问。

“一毛”。

“这么便宜”。

“今天是星期天,我帮妈妈卖柚子,她说自己家的,卖便宜点”。

“这是什么柚子?” 伯父又问。

“这叫棉花柚,个儿大,其实里面的肉不多。”姑娘合上书,郑重其事的说。

伯父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接着问:

“甜吗?”

小姑娘害羞地摇摇头:“有点苦。”

伯父有些激动:“好,我买十个!”

“十个?”小姑娘睁大眼睛望着老人,仿佛没有听清他的话。

“是十个。”

“您要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吗?”

“是的,我住在圣地亚哥,你学过地理吧,智利,在南美洲,太平洋彼岸,离这儿有一万多里呢。”

“少买一点吧。”

“为什么?”

“这种柚子确实不大好吃,苦味很浓,人们都不喜欢。”小姑娘站起身来,接着说:“再说,你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要把家乡的柚子带到外国去,应该买点好的,甜的。”

“你说得很对。”伯父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

小姑娘腼腆地笑了。

“这筐柚子,我全买下!” 伯父说着更加激动了。

我和堂妹打开旅行袋,把一筐柚子装了进去。

堂妹付完钱,伯父把一张崭新的一百元钞票塞到小姑娘手里说:“祝你幸福,好孩子!”

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一百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

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他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海外归客,同时啧啧称赞。

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回家的路上,我和堂妹提着沉甸甸的旅行袋,一边走,一边听着伯父意味深长的赞叹: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哪!

苦柚,那一袋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名家名篇:朱自清《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感动中国的“拾荒老人”–韦思浩

之前,一则《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发洗手》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http://js.ifeng.com/humanity/cul/detail_2014_11/24/3194502_0.shtml

而报道中的图片可以看到一位拾荒老人


安静地读书,认真地洗手。

后来,这位老人的真正身份才得以曝光:
韦思浩是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57级的学生。

上世纪80年代,韦思浩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杭大编写组工作,后又辗转去宁波教书。

1999年,韦思浩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也是从那一年,韦思浩放弃了他本来轻松的晚年生活,开始他长达十多年的“拾荒”之旅。

2015年11月18日,韦思浩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韦思浩是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57级的学生。

上世纪80年代,韦思浩曾参与过《汉语大词典》杭大编写组工作,后又辗转去宁波教书。

1999年,韦思浩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也是从那一年,韦思浩放弃了他本来轻松的晚年生活,开始他长达十多年的“拾荒”之旅。

2015年11月18日,韦思浩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相关新闻编辑

2014年11月,《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曾引起很多人关注。

2014年,因给拾荒者提供阅读空间,杭州图书馆被网友评为“最温暖图书馆”。当时,媒体报道中,一位外貌看似拾荒者的老人因“看书前洗手”的细节感动了不少网友。这位老人名叫韦思浩,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老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

韦思浩老人退休前是中学的一级教师,退休后拿着5600多元的退休金,本可安心养老,但他却选择拾荒“补贴”日子。不过,他“补贴”不是自家生活,而是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们。

2015年11月18日晚上六点,杭州下雨,老人打着一把伞,跟往常拾荒者打扮一样,一根竹竿挑着两个口袋,但就在过斑马线时,被一辆出租车撞上,当场昏迷,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

老人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二十多天,一直处于深度昏迷。12月13号,虽然经过医院极力抢救,但老人多个器官衰竭,仍然没能挽回生命。[2] 

在整理老人遗物时,韦思浩的三个女儿才发现老人拾荒的秘密。

“以前从不知道父亲在拾荒,更没想到他还在帮助其他人。”韦思浩二女儿韦汀坦言,“去年搬过一次家,捐资助学的票据和证书已经不全。但留下来的这些就能看出他一直在匿名捐赠。”

韦汀向记者展示这些捐赠凭据和证书: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浙江省希望工程结对救助报名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jjs3QFeFnJX22sHS7aGhaVLqGuOLQy-XTcvH4Cb86aTscYlSIWDx4RSfAxu-KeL66-keKUokXt63vu_xmibEfqKEE1jPKWIdt0ZKmisdksxLB7GVf7svVngQJxfhx6

阅读理解中常见典故解说—”孟母三迁” Common Literary Quota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孟母就是指孟子的母亲。迁是指搬家。

孟子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由母亲一手养大。他们家原来住在墓地附近,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久而久之,孟子就学会了别人在墓地哭拜的行为。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不好,就选择了搬家。他们搬到了一个集市附近。集市非常热闹,每天人来人往,孟子又慢慢开始模仿别人做生意,讨价还价的情形。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不好,就又选择了搬家。这一次他们搬到一个学堂旁边居住。这一次,孟子跟着学堂里的学生学习知识和礼节。孟子的母亲很高兴,觉得这才是孩子应该学的,他们也就安定下来不在搬家了。

这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1, 母爱

2,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的影响

所以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如果有类似的题目,这个典故可以用来当作论据。

区分反问和设问

先来看课文中的两个例句:

1, “再好的矿泉水,包装得再精美,喝起来,在感觉上,心情上,又岂能与故乡清甜甘美的山泉相比呢?”——中三快捷华文《水是故乡甜》

2,”我们脚下的土地有的黑,有的红,还有很多地方是褐色。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与土壤中的碳元素和其他化学成分的多少有关。”——中四快捷华文《大地的色彩》
两个句子都是问句,第一个句子是反问句,第二个句子是设问句。
从形式上看:

反问句只有问没有答,而设问句既有问又有答。
从意思上看:

反问句虽然是问句形式,但是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第1例句表达的意思就是,包装得再精美的矿泉水喝起来在感觉上,心情上,不能与故乡清甜甘美的山泉相比。作者虽然明明有答案,却用问句的形式表现出,用来加强语气。

设问句是明知故问。作者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仍然提出来,用来起强调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第2例句中”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提出来的问题,让读者思考,然后下面继续公布问题的答案,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 Figure of Speech in Chinese

    修辞手法在华文学习中是肯定会接触到的。学会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赏析一篇好的文章,也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让学生的作文大放异彩。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把A比作B,则A为本体,B为喻体。而且A和B有相似的地方。比喻的好处是可以让被描述的对象,即本体,更加形象和生动。

例如:

多少年来,富士山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攀登。——中三快捷华文《富士山》

为什么要把富士山比喻成巨大的磁铁呢?我们知道磁铁有磁力,可以把铁制品吸引过来。而富士山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所以富士山和磁铁的共同点就是有吸引力,所以把富士山比喻成巨大的磁铁,能够把人们吸引来。
2,拟人

就是把物品当作人来写。让这个物品可以做出人的动作,表情,甚至心理活动等等。

例如:

远望富士山,它就像一个巨人,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间,召唤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中三快捷华文《富士山》

富士山是一座山。可是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昂首”(即抬着头),”立于天地之间”(站在天地之间)。富士山没有头也没有脚,所以不可能抬头,也不可能站。这里完全把富士山当作成一个人。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抬着头,一动不动得站在那里,是不是很有气概?这里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出富士山的雄伟。再看最后面”召唤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富士山没有嘴巴,不可能”召唤”别人过来。所以也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富士山形容成一个高高地抬起头,稳稳得站里并且召唤别人过来。这就会让读者在脑海中有这么一个生动的场景。
3,排比

排比的特点比较突出,就是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语气相似的词组(三个或三个以上)并列出现。

例如: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城市的拥挤与匆促,只有悠闲和宁静。——中三快捷华文《乌敏岛》

“没有…没有…没有…”三个”没有..”并列构成,这就是排比句。

排比的作用是用来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因此,在演讲,议论文中会经常用到排比句。
4,夸张

用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或形象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

唯独晓敏是不大吃饼干的,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罐里的饼干,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每次休息时,我们一边嚼着饼干,一边叽叽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牢骚,而晓敏总是在一旁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饼干罐的秘密》

“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此处就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一本小说不可能永远也读不完,这里只是用来说明每次当大家坐在一起吃饼干的时候,晓敏总是在读小说。次数久了,让人不得不怀疑小说是不是很长,长到永远读不完。

阅读理解中常见典故解说—”世外桃源” Common Literary Quota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世外桃源”一词源于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

文章中讲述一个东晋年间的渔民有一天顺着溪水行船,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那里花草鲜嫩美丽,渔人感到很诧异,一直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光亮。渔人便下船从洞口进去,起初路很窄,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在他眼前有整齐的房舍,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等等。田间小路纵横交通,人们在田野里耕种。男女穿戴跟世人不同。老人小孩安适愉悦。村里的人见了这个渔人很惊讶,并请他去家里做客,设酒杀鸡招待他。村里的人说他们是为了躲避秦时战乱才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生活安宁舒适,自得其乐,完全不知道外界的纷纷扰扰,也不知道外面到底是什么朝代。
其实,文章中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所以”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有时也用来比喻虚幻的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

阅读理解中常见典故解说—”千里马”和”伯乐” Common Literary Quota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千里马指日行千里,善跑的骏马。

伯乐本名孙阳,是古代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他擅长相马,对马很有研究。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过一篇文章《马说》。文章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世界上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会有,但是伯乐却很少。”

现在的”千里马”通常用来比喻人才,而”伯乐”则是用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即人才有很多,但是能够赏识人才的”伯乐”却很少。如果人才不被发现和重用,那就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只有当伯乐发掘了他们,他们的价值才会被体现出来,才会发挥一个人才的价值。所以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