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Beijing 8-minute show at closing ceremony of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象征着第24届北京冬奥会。

他们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漂亮的曲线轨迹,与智能机器人相映成趣,带来了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

 

“北京8分钟”对于科技的应用是这场表演的特点。其中,24块“冰屏”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形象——高速铁路、中国现代化城市、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中国桥梁、高速公路、“中国天眼”、大飞机、空间站纷纷亮相,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果令国人骄傲,更让世界瞩目。

这些“冰屏”几乎接近透明,采用的技术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效果更通透更灵动,获得过国内国际多项发明专利。此外,载着“冰屏”的移动机器人不仅导航更加精准,动作也更复杂灵活。

“熊猫信使”也是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实际体现,很多人都参与了“冬奥有我”互动邀请活动。“熊猫信使”把来自中国的1.3亿封邀请信装入“信封”,通过“互联网隧道”带到了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向世界发出邀请——2022年相约北京。

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并没有在炫目的技术展现中失色,而是达到了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的境界。4年后,将在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将在“家”的氛围中感知古老的东方文明,领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大国气象。化干戈为玉帛的奥林匹克理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在“北京8分钟”里交相辉映,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http://news.cctv.com/2018/02/26/ARTIZ7IqfoIjJ4P2iv429S10180226.shtml

在精彩的演出背后是科技助力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作用。“北京8分钟”里出现的“熊猫使者”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300年历史的川北大木偶,这次穿上了科技的新衣。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介绍,木偶剧全世界有很多,但是大木偶只有中国四川南充一家。这种大木偶身高两米多最矮也是一米五,重达几十斤。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制作团队在原有工艺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他们在选材上先后尝试人造纸藤、天然白藤、铝合金丝、碳纤维条、PVC仿真藤条等多种材料,反复对比,进行上百次测试,才最终确定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的制作工艺。

和大熊猫一样抓人眼球的是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24个移动机器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裁张雷介绍:“这是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有这么多机器人和演员一起进行复杂的舞台表演,尤其在大型文体活动里,由于演员不断穿插,机器人也会不断移动。算法要求不管有没有遮挡、目标有没有丢失都能很快重新定位。”

http://news.ifeng.com/a/20180226/56281647_0.shtml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