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一词源于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
文章中讲述一个东晋年间的渔民有一天顺着溪水行船,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那里花草鲜嫩美丽,渔人感到很诧异,一直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光亮。渔人便下船从洞口进去,起初路很窄,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在他眼前有整齐的房舍,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等等。田间小路纵横交通,人们在田野里耕种。男女穿戴跟世人不同。老人小孩安适愉悦。村里的人见了这个渔人很惊讶,并请他去家里做客,设酒杀鸡招待他。村里的人说他们是为了躲避秦时战乱才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生活安宁舒适,自得其乐,完全不知道外界的纷纷扰扰,也不知道外面到底是什么朝代。
其实,文章中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所以”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有时也用来比喻虚幻的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