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例子。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文中如果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 )
2、作用: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3、答题模式:列举了…具体生动(真实准确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基本特点+基本内容)
4、例子:
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
答:以东部人们喜辣的饮食习惯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出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二)列数字。
1、概念: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数字可分用准确数字和大概数值)
2、作用: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3、答题模式:列举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4、例子:
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答: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了人脑神经细胞和突触的数量,更加准确具体地体现了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
(三)作比较。
1、概念: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时出现“比””比起”“比较”“相对而言”等字眼)
2、作用: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3、答题模式: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4、例子:
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
答:拿蟾蜍和青蛙在一夜吃掉的害虫数量作比较,突出了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这一特点,增强了说明效果。
(四)分类别。
1、概念: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划分成不同 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
2、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同时又让读者更好地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 清楚地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概况。
3、答题模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别之间的差异。)
4、例子:
一切活的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类 叫异养,靠植物来生活的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属于这一类。
答: 层次分明、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 使读者清楚地了解 “自养” “异 和 养”的本质特点。
(五)打比方。
1、概念: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打比方在说明文中是以比喻句的形式出现。出现比喻词“好象”“像””“比如”“如同”等)
2、作用: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
3、答题模式:把…比作…,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说明事理要加入“易于读者理解”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例子:
种子包在里面,逆光看,有清晰的脉络,像细小的血管,发红的种子像胎儿一般安处其中。
答:把种子比作胎儿,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种子脉络清晰,而且呈红色的特点。
(六)下定义。
1、概念: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它一般是以“xx是xx”;“xx叫做xx”的形式出现。)
2、作用: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或说明事理的本质特点,使读者能将它与其他事物或事理区别开来。
3、答题模式:简明准确地揭示了……,让读者对……有了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
4、例子:
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
答: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准确地揭示了可燃冰的本质,让读者对可燃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